sp;林母结婚照,裙摆有划痕,待补色”)、1980-1990 年代彩色照(用彩绳,有全家福、生日照,“1985. 林映棠与儿子周岁照,相纸泛黄,待去黄”)、2000 年代数码打印照(用蓝绳,“2005. 小孙生日照,蛋糕烛光暗,待调亮”)、老证件照(用红绳,“1990. 老周父工作证照,边角卷,待压平”)。每本相册旁都贴着手写标签,用钢笔写的,字迹工整,空白处还画着小相机图案,红笔标 “急”,蓝笔标 “缓”,怕自己记混。
记满影像故事的牛皮本:封面是用父亲的旧摄影围裙布料改的,深灰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沾的颜料痕迹 —— 是 1985 年父亲常穿的围裙,后来林映棠把它改造成了牛皮本封面,“这样爸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照片的故事”。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 “张奶奶:1978 年结婚照(黑白,裙摆 3 道划痕,用细修图笔蘸清水轻擦后补色;色彩按当年‘的确良’蓝调 —— 群青 + 10% 白,别太亮;背景补红双喜,用粗笔蘸大红颜料,边缘要虚,像当年的手绘喜字;记她和爷爷‘拍照紧张’的故事 —— 爷爷攥着衣角,奶奶忘了笑);老周:1998 年社区全家福(部分人脸模糊,老周叔侧脸缺,按 1990 年他的工作证照片补画;中山装是深灰 —— 赭石 + 群青,领口画 3 道线,是当年的样式;记全家福拍摄的雨 —— 那天淋了点雨,照片边缘有点潮);小孙:2005 年童年生日照(相纸泛黄,用去黄剂轻擦;蛋糕烛光调亮,用细笔蘸藤黄颜料补光;记他‘第一次吹蜡烛’的笑 —— 嘴角翘得高,眼里有光)”,每个故事旁都画着小照片轮廓,细节记得清清楚楚。
工作室的老木柜,是 1970 年代的旧档案柜改的,刷了清漆,柜面贴满了街坊送的小纸条(“映棠,谢谢修好了我妈 1975 年的照片”“林奶奶,照片里的姥姥真好看”)。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米白色羊毛垫,是用父亲的旧围巾改的:
上层:放着父亲留下的未修复照片,每张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有 1972 年的父母结婚照(黑白,母亲裙摆有 3 道划痕,父亲写着 “映棠,等你会修了帮妈补色,要按她当年的的确良蓝”);有 1985 年的林映棠与儿子周岁照(相纸泛黄,边角卷曲,父亲写着 “拍于照相馆后院,那天儿子哭了,哄了半小时才笑”);有 1998 年的社区全家福(部分人脸模糊,老周叔侧脸缺,父亲写着 “老周叔迟到十分钟,拍时有点暗,映棠补画时别忘他的中山装领口”);还有张 1965 年的父亲工作照(黑白,父亲举着相机,背景是刚开张的照相馆,父亲写着 “映棠,这是爸的第一台相机,要留着”)。
中层:放着修复耗材和备用设备,分了小格:有不同型号的去黄剂(1990 年代的 “长城牌”,去黄不损相纸)、透明护相膜(用来保护修复好的照片)、压纸机(1980 年代的木质款,压平卷曲的相纸)、软毛刷(獾毛的,扫相纸灰尘)、调色盘(陶瓷的,父亲传的,分了小格,用来调颜料)、细棉签(补小划痕用),最底层压着张纸条,是父亲 1980 年写的 “补划痕要轻,像拂去日子的尘;填色彩要准,像还原当年的暖 —— 照片里的人,要修得像活着一样”。
下层:放着街坊送来的待修照片,每张都用米白色羊毛垫包着,写着名字和需求:“李阿姨:1975 年孩子满月照,去黄;王爷爷:1988 年军装照,补肩章;小夏:2008 年毕业照,修模糊人脸”,包布上还留着街坊的笔迹,有的写着 “麻烦映棠了,不急”,有的画着小笑脸,林映棠总说 “这些字比钱珍贵,看着心里暖,像街坊坐在我身边说照片里的日子”。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