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李御史。”李御史是出了名的耿直,且与王崇焕素来政见不合。
“殿下的意思是?”
“打草惊蛇,驱狼吞虎。”萧景玄眼中寒光闪烁,“让李御史去弹劾赵永,将科举旧案的疑点重新翻出来。太子为了自保,必定会弃车保帅,甚至可能将矛头引向王崇焕。我们只需静观其变,让他们内部先乱起来。”
“妙计!”顾昀赞道,“如此一来,既能敲山震虎,试探太子一党的反应,又能借此机会,看看能否逼出更多关于科举案的证据!”
凤仪宫 · 余波未平
寿宴继续,但气氛已悄然改变。经此一事,沈青澜这个名字,不再仅仅因技艺而被提及,更因其临危不乱的智慧和勇气,给在场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宴席散后,张司制特意将沈青澜叫到一旁,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复杂:“今日多亏你了。否则,司制司难免要受牵连。”她顿了顿,压低声音,“只是,你今日锋芒过露,恐怕已彻底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日后行事,需更加小心。”
“奴婢明白,谢大人提点。”沈青澜恭谨应答。她何尝不知自己已被推至风口浪尖?但方才情势所迫,她别无选择。
回到司制司住处,同屋的宫女们看她的眼神已不仅仅是敬佩,更带上了几分敬畏与疏离。沈青澜并不在意,她早已习惯了一个人。
夜深人静,她再次通过密道来到揽月阁。今夜无月,阁内一片漆黑。她点燃油灯,在熟悉的案几前坐下,心绪却难以平静。白日里的惊险,帝后审视的目光,暗处未知的敌人……一切都让她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她需要将今日之事告知萧景玄,也需要了解宫外的进展。她取出随身携带的、用于记录绣样的小本和炭笔,思索片刻,开始以极其细微的字迹书写。她将寿宴风波、德妃可疑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担忧,简明扼要地写下。然后,她将纸条卷起,塞入一个细小的竹管,用蜡封好。
她走到密道石室那处隐蔽的缝隙,将竹管放入——这是她与贤妃“青鸟”约定的紧急传递信息之处。她不知道这条渠道能否也将信息传递给萧景玄,但这是她目前唯一能主动联系外界的方式。
做完这一切,她靠在冰冷的墙壁上,缓缓舒了口气。无论前路如何,她都不会退缩。
宫墙内外 · 心意相通
翌日,那枚小小的竹管,经由“青鸟”之手,以及萧景玄布置在宫内的复杂网络,竟真的出现在了靖王府的书案上。
萧景玄展开那张小小的纸条,看着上面清秀却力透纸背的字迹,仿佛能看到她书写时微蹙的眉头和坚定的眼神。字里行间,没有抱怨,只有冷静的叙述与警觉的分析。
“青澜……”他低声念着,将纸条紧紧攥在手心。他能感受到她在宫中的步步惊心,也能感受到她那份与他并肩而立的决心。
他铺开宣纸,研墨挥毫,写下四个字:“已知,安心。”
他没有多言,但这四个字,承载着他的承诺、他的力量,以及那份悄然滋长、却愈发清晰的情感。他将纸条用同样的方式封好,通过特殊渠道,设法送回那揽月阁的石室之中。
当沈青澜在石室缝隙中摸到那枚熟悉的竹管,展开看到那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时,一股暖流蓦地涌上心头,冲散了连日的疲惫与寒意。她将纸条贴近心口,仿佛能感受到来自宫外那份坚定的支持。
他们虽隔重重宫墙,未曾见面,却已在无声的默契中,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联手抗敌。他于朝堂布局,她于宫闱破局;他懂她的艰险,她知他的谋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