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有两年多没体检了,就想着把能查的都查一下,心里踏实些。”曾卫国回道。
“好的,我了解了。”主任微微点头,在病历本上快速地记录着。
曾卫国在医院足住了五天,经历了一系列繁琐的检查。
头 CT显示脑组织出现老年性改变,肺 CT发现多发毛玻璃结节,其中最大的竟有 9 * 7毫米。 B超检查结果为:甲状腺、颈血管正常,心脏正常,肝多发囊肿,有一个血管瘤 3 * 2厘米(此前便已存在),脾脏、胰腺正常,胆囊多发息肉(同样是旧疾),前列腺增生,肾、输尿管、膀胱正常,上肢血管正常,下肢有斑块形成。骨密度检查结果:骨质疏松。
血液检查显示尿酸偏高,血脂高,低密度脂蛋白高。除此之外,其他指标基本正常。
胃肠镜检查结果也不容乐观:胃萎缩性胃炎,伴有轻度糜烂、肠化以及轻度异性增生,肠道正常。
出院时,医生给出的建议是:肺结节进行消炎治疗后一个月复查,胃部疾病在治疗后定期复查。
开了治疗胃病、降血脂、降尿酸和消炎的药。
住院费用总计七千多元。
而温尔雅的病情依旧扑朔迷离,乳腺癌骨转移的情况既不能确定,也无法排除,与上次的诊断结果差不多。
医院为此专门请来了院内的专科医生进行会诊。
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副主任医师在仔细查看了各项检查报告后,语气十分肯定地说:“依我看,你这个就是骨转移。”
“我建议你更换内分泌药,再加上靶向药进行治疗。”副主任医师神色凝重地说道。
温尔雅听闻此言,顿时愣住了,脸上满是不知所措的神情。
“如果你同意的话,我现在就给你开单子?”医生问道,目光紧紧地盯着温尔雅,等待着她的答复。
“我家里的药还够吃半年,”温尔雅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我想先回去和家人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你现在吃的那个药已经产生抗药性了。”医生微微皱眉,试图再次说服她。
“我知道了,我回去商量一下。”温尔雅回道。
“好吧。”医生没有再坚持,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
温尔雅患癌两年多,在这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她不断地学习、了解各种癌症知识,如今也算得上是半个医生了。
她心里清楚,没有靶点的话,靶向药根本起不了作用。
而且,为自己开刀的王主任医师在省内乃是赫赫有名的专家,他的意见应该更具权威性,相比之下,眼前这位二流医院的专家的建议,实在让她难以轻易信服。
坐地铁回到儿子家时,已是中午时分,家中空无一人,寂静无声。回家的车票是三点半的,曾卫国和温尔雅最终还是决定不等孩子回来,吃了中饭便乘车踏上了归乡之路。
一路上,两人都沉默不语,各自想着心事,车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却无人有心欣赏。
到家已经七点,从冰箱里翻出以前包的饺子,曾卫国吃了十六个,温尔雅吃了十个。
两个人洗洗就睡了。
次日早上,曾卫国顺路在超市买了些点心,去看母亲。
到母亲家有三十分钟的路程。
曾卫国开门进屋,只见母亲正躺在躺椅上,手中紧握着手机,在刷屏幕。
母亲艰难地撑起身子,转过头来:“卫国来了,这回怎么这么快?”
“检查完就回来了。”曾卫国边说边走上前,将点心放在一旁的桌子上,目光落在母亲的脸上,关切地问道,“您没事吧?”
“我没事。”母亲费劲地起身,小步走到饭桌旁边,坐下来,“温尔雅没事吧?”
“没事。”曾卫国轻声说道。
“来来回回的,这钱都花在路上了,人民医院不也能检查吗?”母亲微微皱起眉头,因为路费心疼。一趟往返,两人的路费便花去了五百多元,而作为三甲的人民医院,各项检查设备齐全,技术也过硬,可温尔雅却始终坚持要去省城检查。
曾卫国心中明白母亲的心思,赶忙转移话题:“身体还好吗?”
“唉,都是些老毛病了,好也没个好彻底的时候,死又死不了。”母亲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神情。
“做饭还吃得消吗?”曾卫国问。
“做一个菜还行,要是做两个,就感觉有些累了。”母亲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
“那您教老大做啊。”曾卫国提议道。
“他呀?”母亲撇了撇嘴,脸上露出一丝不满的神情,“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觉,昼夜颠倒。我看啊,等我走了,他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如今,母亲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