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坐在书桌前,铺开信纸,提起笔来,思绪却如潮水般涌动。
他斟酌着词句,写道:“文宾吾甥,先前与你说的,舅父的得意门生苏定,其留下一首诗,
铁骨铮铮立世间,心怀正义胆无边!
不负君王不负民,一腔热血洒青天!
此诗朴实无华,却满含热血与豪情,令人闻之振奋!
此等人物,若不能出现于吾甥中秋诗宴上,不知将少多少风采。”
王泰写完信,轻轻吹干墨迹,而后将信小心地折好,装入信封,派人速速送去给楚文宾。
次日,楚文宾便收到王泰的信件。
他拆开信封,展开信纸,目光落在那一行行苍劲有力的字迹上。
当读到苏定的那首诗时,楚文宾先是微微一愣,随即眼中闪过惊艳之色。
他反复品读着这首诗,心中的震撼如同浪潮般一波接着一波。
这等豪迈之语,这等浩然正气,让楚文宾这位布政使也不禁为之动容。
楚文宾猛地一拍桌案,大声赞道:“好诗!好一个铁骨铮铮的苏定!”
他站起身来,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心中对这位未曾谋面的苏县令充满了好奇与敬佩。
楚文宾决定将此诗大为传播。
他立刻叫来亲信幕僚,吩咐道:“将这首诗抄录多份,分发给各处文人雅士、官员同僚。让大家都来领略一下这位罗城县令的风采。”
幕僚领命而去,很快,苏定的这首诗便在省城的官场、文坛中流传开来。
秦南省挨着京兆府,很快这首诗也传播到京城去了。
……
罗城县衙,募资持续了一整天。
晚饭之后,苏定招来了户房司吏李仁,工房司吏宋腾。
“此次共募得银两几许?”苏定问道。
李仁回答:“回大人,此番计得现银五千二百一十六两。”
“拿账本给我看看。”
李仁赶忙将账本呈上,苏定仔细翻阅起来。
其中孙富贵等罗城大户,出资四千余两,其余罗城百姓,出资不过一千余两。
罗城贫富差距,可见一斑。
“宋腾,我让你计算织造厂的工程造价与工期,你可算出?”苏定问道。
早在圣旨下来之前,苏定就已经做了规划,打算以织造厂为中心,在城东一块荒地上兴建一座纺织产业园。
那块荒地乃是盐碱地,种不了庄稼,正好拿来用了。
按照他的规划,产业园里有絮麻厂、织造厂、制衣厂、染坊等全产业链,可容纳数以千计的民众就业。
内部还有生活区、商业区,相当于建造一座新城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