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整体效能,这个‘效能’的具体量化指标是什么?预计提升幅度是如何建模得出的?模型参数考虑了哪些变量?”
“关于可能涉及的劳动力转移安置,你们做的风险评估里,只考虑了经济补偿,有没有测算过对周边社区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的潜在压力?”
每一个问题都极其专业,甚至有些刁钻,直指方案中那些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
林窈一开始有些紧张,但很快便沉浸到问题本身。这些质疑,恰恰是她之前在分析报告中隐晦提及,却被王科长等人忽略的风险点。
她定了定神,翻开自己的资料和数据底稿,开始回答。她没有刻意表现,也没有畏缩,只是依据事实和数据,条理清晰地进行解释。说到关键处,她甚至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快速画出简单的逻辑框架图,辅助说明她的推演过程。
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镇定,带着一种源于专业自信的冷静力量。
周砚深安静地听着,目光大部分时间落在她脸上,偶尔会扫过她画在纸上的图示。他很少打断,只是在她某个逻辑跳跃处,会突然插问一句,精准地切中要害,迫使她进行更深入的阐述。
整个过程,不像上下级的汇报,更像是一场高手之间的专业切磋。
林窈能感觉到,周砚深在引导她,或者说,在测试她。测试她思维的边界,测试她专业底蕴的深度。
她心里那根弦始终紧绷着,不敢有丝毫松懈。同时也隐隐觉得,这位周书记,似乎和她想象中的、只听同事八卦勾勒出的那个“高冷工作狂”形象,有些微妙的出入。他的专业程度,远超她的预期。
大约二十分钟后,周砚深的问题告一段落。他身体微微后靠,手指在光洁的会议桌上轻轻点了一下。
“思路基本清晰。”他下了结论,语气依旧平淡,“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很多风险,不是看不到,是看到了却没有深究到底的决心和能力。”
这话意有所指,林窈心领神会,知道这既是对她刚才回答的肯定,也是对她之前那份被忽视的报告的间接认可。
“是,书记,我明白了。”她低头应道。
“这个项目阻力大,情况复杂。”周砚深看着她,目光深邃,“需要沉下去,把工作做扎实。你,”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多用点心。”
“是,我一定尽力。”林窈再次保证。
“好了,你去忙吧。”周砚深挥了挥手,重新拿起了之前看的文件,结束了这次短暂的召见。
“书记再见。”林窈起身,礼貌地告辞,轻轻退出了会议室。
门在身后合上,林窈才感觉自己仿佛重新学会了呼吸。后背的衬衫,已经被冷汗微微濡湿。
这次接触,短暂,高效,全程围绕工作。让林窈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会议室内,陈默整理着记录,轻声说:“书记,这位林工,专业功底确实很扎实。”
周砚深的目光从文件上抬起,望向窗外明净的天空,嘴角几不可察地牵动了一下,像是冰封湖面裂开的一道微隙。
“嗯。”他应了一声,听不出情绪。
但陈秘书跟了他多年,敏锐地察觉到,领导今天的话,似乎比平时多了一点。而且,那句“多用点心”,看似平常,实则已经超出了他对一个普通科员应有的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