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次下来,大家发现这位空降的新同事,除了背景成谜外,性格有点“学术痴”,聊天三句不离本行,对她那些“背景”的好奇,也就渐渐淡了,转而更关注她在专业上的见解和能力。
忙碌的间隙,林窈也会拿起手机。
和周砚深的沟通,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见缝插针”。
他的工作进入了“白加黑”、“五加二”的模式,林窈完全理解也很心痛。
他们的交流,主要依靠微信。
她会在午后休息时,拍一张窗外落在光秃秃树枝的照片发过去:
【看,像不像你办公室窗外那棵?感觉比你办公室窗外那颗造型好看些,哈哈哈哈。】
会在晚上炖好一锅温润的银耳雪梨汤时,拍个照片:
【周书记的专属宵夜已备货,静待签收。宝宝试图偷喝,被我用眼神制止了。】
他的回复往往延迟,且简短。
可能在深夜十一点,她的手机才亮起:【刚散会。我窗外这棵精神状态要好些,长的很“嚣张”。汤留着,我回来喝。】
有时甚至只是一个简单的系统表情:微笑
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即时回应。
但每一条,林窈都知道他看了,也回了。
这种“异步交流”,成了他们之间无声的默契,维系着忙碌时空两端的那根线。
家,成了他们唯一能真实触碰彼此的“避风港”。
无论周砚深多晚回来,林窈总会让玄关留一盏暖黄的壁灯,餐桌上温着简单的宵夜。
这天晚上,快十二点了,门口传来开门的声音。
林窈正窝在沙发里看书,闻声放下书,趿拉着拖鞋走过去。
周砚深带着一身寒气进来,脸上是浓得化不开的疲惫,眼底带着血丝,连嘴唇都有些干涸。
“回来了?”林窈接过他沉甸甸的公文包和大衣,一股冷冽的寒气扑面而来。
“嗯。”他应了一声,声音沙哑得厉害,伸手用力揉了揉眉心,习惯性地先去看了看在窝里睡得四仰八叉的宝宝,轻轻摸了摸它的头,才转向林窈,“不是让你先睡,不用等我。”
“下午在所里咖啡喝多了,反正也不困。”林窈看着他疲惫的样子,心疼地蹙眉,伸手碰了碰他的脸颊,冰凉,“脸色这么差,今天又连轴转了?吃饭了吗?”
“有个突发情况,开了几个紧急协调会,饭吃了。”周砚深走到餐桌边,看着那碗还冒着丝丝热气的银耳汤,紧绷的神经似乎松弛了一瞬。
他坐下,拿起勺子,舀了一勺送入口中,温热的甜润滑过干涩的喉咙,他满足地叹了口气,“还是家里的东西好吃。胃里都暖和了。”
林窈坐在他对面,双手托腮看着他:“慢点吃,锅里还有。
今天刘所长夸我了,说我提的观点角度新,切中要害。”
周砚深抬头,昏黄的灯光下,他眼里的疲惫被笑意冲淡了些许:“我们林研究员,在哪里都是金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