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张氏与高务观甚是感激。
他们本以为进了诏狱,定然会丧命,没想到被无罪释放,且朝廷给予了高拱一定的尊重。
对王世贞等人的处置,朝野内外,皆无异议,朝廷如此做,已是相当宽容与大度。
若放在其他年代,有人如此散布谣言,可能早就杖毙许多书生士子了。
……
十一月二十八日,清晨。
沈念苦思冥想数日,终于想出了一道阻止民间舆论裹挟朝政的良策。
他将奏疏命名为:请设《万历民鉴》疏。
沈念认为天下百姓,抨击朝廷,抨击朝臣,易于相信对当权者不利的流言,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官民本就对立,认为一个是剥削者,一个是受虐者,故而他们嫉恶如仇。
比如:沈念前期因过于优秀,擢升迅速,便有人传沈念乃是张居正的私生子,很多人信以为真,并且觉得只有如此,沈念才会擢升得如此迅速。
比如:诸多不识字的底层百姓,只是因当地的士绅地主告知他们朝廷丈田是与民争利,他们便拼死相抗,殊不知,朝廷是为了让他们从佃农变成富农。
于是,沈念决定令六部组稿、翰林院编撰、小万历与内阁审核,内廷印制,做出一本让百姓阅读的刊物。
他将其命名为:《万历民鉴》。
民鉴,即以民情为镜鉴,蕴含以民为本之意。
介于当下的雕印技术与组稿难度,沈念建议以季刊的形式发布,每年四期。
他将内容分为五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为卷首语,此板块乃是小万历与内阁阁臣的自留地,他们可根据后面四个板块的内容,撰写想对百姓说的话。
其余四个板块,分别是:国情、新政、民生、民艺。
国情,即大明当下之概况;新政,即新政进展之概况;民生,即百姓生活之概况;民艺,则是农艺工艺等一系列技术的总汇,有助于提高百姓的生产力。
国情与新政,内容简而概之,发表者以官员为主;民生与民艺,内容作为重点,发表者以百姓为主。
以此刊物,建立朝廷与百姓的关系,让天下百姓有知情权,有发言权,不再易被一些人欺骗,成为他们手中的刀。
另外,也是为了统一思想与言论。
避免如王世贞这样的事情再出现,他挥一挥手,直接就令无数书生质疑朝廷、反对朝廷,这不是王世贞的成功,而是朝廷的失败。
很多底层百姓,对国情与新政可能不感兴趣。
但对民生与民艺这些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与技术,绝对有兴趣,这也能提高天下百姓的识字率。
大明要想走向盛世,愚民无用,必须慧民,将朝廷变法变成全民变法,才能事半功倍。
此外,沈念要求这本刊物必须求真求实,能够让百姓说真话,而朝廷敢于接受批评。
如果走形式主义,全是歌功颂德的文字,那不如不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