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而成为日讲官与起居注官,起初,我以为他升官迅速,是因常伴陛下身边,日讲有活力,外加偶尔有些小聪明,但后来我思索了一番子珩做过的一切,越思越感到不可思议。”
“近三年来,朝堂的许多重要决定都离不开他,从他的废物论、盛时论、安民策到举荐海佥院、设立票拟司等等,没有一策有错,没有一策不是常人难以想到,包括此次在治河之事的建议……”
“我觉得,当下大明之新政可无张阁老,但不能没有子珩!”
“子珩做事很纯粹,我从未见过将‘民为贵’思想执行如此彻底的,他是真将‘能苦一苦官员就不苦一苦百姓’执行到了实处,另外,他高明之处在于,为陛下,为满朝文武都设立了一个宏大的目标:让全天下百姓都吃饱肚子!”
……
“另外,我最倾佩的地方是,子珩将张阁老新政变成了万历新政,将朝廷变法变成了全民变法,此举实在厉害,足以使得他青史留名!”
听到此话,王锡爵的眼睛也不由得亮了。
历朝历代,新政变革最大的痛处便是人走政息。
比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
然沈念不断提高小万历在新政改革的影响,让小万历成为了新政改革的主事人,如此,即使张居正离朝,新政还会继续下去。
比如当下。
小万历虽未曾亲政,但全朝皆认为这些策略是经小万历认可,且以后很难推翻的。
如此,便有了干劲。
此外,便是沈念对改革变法的开拓。
他使得大明两京十三省的百姓都参与了进来。
比如这次即将举办的安澜大会。
换作其他官员,即使开治河大会,也只是召集一众漕臣河臣参与,百姓只是执行者。
但沈念却用安澜大会提升河工匠人的地位,让他们看到自己在行业内的优秀,让他们献言献策,为治河添砖加瓦。
这种尊重。
足以使得百姓们众志成城,与朝廷一起攻克河患,而不是举家搬迁。
“确实,确实!如此年轻,便有此等觉悟,外加家人更是帮助他,他大概率就是未来的内阁首辅啊!”王锡爵感叹道。
申时行看向王锡爵。
“这几年,连同你在内的许多官员,都称我处事中庸,擅于调和矛盾,但做事总是立场不清,接下来,我便以子珩为目标,好好研究研究他,看一看循着他的选择,我都能走多远!”
“即使仕途一路走不远,我在著书留世这一路也能走很远!”
说罢。
申时行从一旁拿出一个厚厚的书册,里面的内容,全都是对沈念在朝堂上所作所为的记录与个人心得。
他俨然是打算以沈念为主角,写一本大明新政变革的书籍。
王锡爵凑过去说道:“汝默,我二人合著此书如何,待日后年迈致仕,咱们若不贪不占不兼并土地,若想活得舒坦,没准儿还要靠这本书养老呢!”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