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成为第二个卒于任上的官员,还是能做到的!”
吕调阳三人顿时没有了脾气。
王国光已七十七岁高龄,虽然身体硬朗,满面红光,但依照河漕上的工作难度,可能他干不了一个月就卒于任上了。
吕调阳撇嘴道:“好了!我们不会再催你举荐河漕总督人选了,咱们群策群议!”
说罢。
吕调阳看向不远处的中书舍人,道:“令票拟司的众检详官都来内阁,商讨河漕总督人选!”
马自强想了想,补充道:“令工部郭尚书也来一趟!”
工部尚书郭朝宾在治河之道上也有一番独特见解。
万历三年,巡抚山西的河道总督傅希挚奏请开挖胶莱河,目的是缩短漕运距离,避开黄河淤塞运河之处,缩短向蓟镇、辽东运送粮草的时间。
此策描绘的效果极其美好,只是非常耗钱。
当时,张居正等人商讨许久,为免受黄河之苦,咬咬牙跺跺脚,答应下了这个花费可达上百万两白银的治河计划。
整个朝堂,唯有郭朝宾反对。
郭朝宾的理由是水源不足,河道开凿难度大,外加河道受海浪影响,极易淤积。
最后,结果被郭朝宾言中。
此策施行之后,花钱多,工期大,且严重影响了原河道两侧的民生,最后只能搁浅。
投入的几十万两白银,全都打了水漂。
因此计划搁浅,白耗银钱,朝廷在后续的治河之策上都会认真考虑预算。
……
片刻后。
工部尚书郭朝宾与一众票拟司检详官都来到了内阁值房。
大家畅所欲言,开始讨论河漕总督的最佳人选。
有人提到傅希挚,有人提到王宗沐,有人提到李世达……
这些都是曾经担任过河道官、漕运官,并在治河之道上有一定见解的官员。
只是,大多数都不认可吴桂芳的治河理念。
这些人选被三大阁臣皆反驳后,大家开始谈论起了治河之策。
有人认为中下游的黄河已成地上悬河,携带泥沙过多,根本难以根治,不如以疏通漕运为主,至于河道旱涝,只能看天命。
有人认为当下应该是哪个策略省钱用哪个,因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没有结果,不如将钱放在其他地方。
还有人觉得应该再次廷议,议治河之策,没准儿会有新策出现。
……
沈念略懂河漕,但他一直没有发言。
因为他心中的最佳人选是潘季驯,然因潘季驯的计策过于耗钱,外加当下不能向任何人保障有实效,沈念推荐他,根本不会得到众人的认可。
去年的廷议,沈念虽未曾参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