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伎俩。
刘应节三人对这个“贪墨变为暂时挪用”的罪名并不感到意外。
锦衣卫若不钻空子,为武清伯减轻罪名,那才奇怪呢!
此罪状出来后,因武清伯李伟和绸布商邵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又不能大刑伺候,故而很难挑出毛病。
在这种文字游戏上拉扯,越拉扯,越扯不清楚。
绸布商邵方自知必死无疑,为了流放的家人能活下去,只能背锅顶罪。
刘应节、陆光祖、陈瓒三人商量一番后,决定认可此番罪状。
他们仅想将武清伯绳之以法,并不想将李太后的娘家人一锅端,也不可能一锅端。
当即。
曹威与刘应节三人对审出来的罪状,达成了一致意见。
不过在“定刑建议”上,双方分歧甚大。
曹威认为:武清伯李伟乃外戚之身,贵不可言,此次之过,全是听信谗言,外加年事已高,犯了糊涂,建议剥夺其爵位,贬为庶民。
三法司则认为:外戚犯法与庶民同罪,武清伯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外加使得十九名戍边士兵冻死,北境兵怨沸腾,应执行绞刑。
三法司知晓将武清伯处死的难度有点大,但他们必须依《大明律》而言。
由于他们彼此无法说服对方,便各拟一道奏本,呈递到了禁中,让小万历决断。
很快。
锦衣卫与三法司调查出的罪状便传到了京师的各个衙门。
殷正茂知晓后,不由得轻蔑一笑。
“哼!即使是暂时挪用,也应判处绞刑,不然日后大明律对皇亲国戚还有什么管束作用!”
沈念知晓后,则是微微皱眉。
他觉得李太后、小万历与冯保三人必然还有后招,不然仅凭“贪墨转暂时挪用”,根本不足以救下武清伯的命。
……
近黄昏。
武清伯李伟的认罪奏本在京师各个衙门传播开来。
沈念翻看一看,便知是冯保的手笔。
武清伯一个泥瓦匠,根本写不出如此“刁滑”的文字内容。
此认罪奏本。
首先对暂时挪用公款承认过错,称自己罪甚大焉,不可饶恕。然后便开始为自己找理由,比如:年迈糊涂、误听人言、一时财迷心窍等。
与此同时。
内廷传来消息,李太后知晓武清伯犯下此等过错后,已哭晕过去了数次。
而小万历面对锦衣卫与三法司呈递上去的罪状,犹豫纠结,还未曾想好如何定罪。
……
翌日清晨。
沈念刚到翰林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