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好冷啊,我在东北玩泥巴 (1/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

    “继续做土壤和砖块的分析实验!”

    “黏土被烧成砖以后,化学性质的变化,怎么没有考虑进去?”

    “加快速度!要是我们这里还没做出结果,那边窑已经搭好了,你们的论文就废了!”

    学生们——以及邢窑考古队的研究者们,被张教授赶得手忙脚乱,恨不得一天工作18个小时。

    就这样,都有点跟不上沈乐那边的速度,以至于张教授看到沈乐在工地上晃,都有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一把将他揪了过去,补充实验队伍。

    就这样,也就勉勉强强,赶上了工作进度,终于在实验做完的同一天确定了龙窑的样式,找到了合适的烧砖用泥和泥浆配方——

    是的,搭建瓷窑,在砌好砖头之后,还要在砖窑内部,抹上一层厚厚的、特制的泥浆,用以密封、防止漏气。

    不同种类的耐火砖,要适配不同种类的泥浆,同样的泥土,加多少水,用什么步骤调配,调配到怎样才是“颗粒细腻、粘性强”……

    每一个细节,哪怕之前在赣州那边做过,换了地区,换了泥土,都要一步一步亲手尝试。

    幸好,沈乐这里,有经验丰富、亲手搭过古式龙窑的泥瓦匠师傅。

    有对古窑非常熟悉,能够担纲一支烧窑团队灵魂,被称为“把桩”的烧瓷大师。

    更有可以直接与瓷器沟通,用作弊方式,寻求答案的瓷妖——哪怕仅仅是“是”或者“否”这样的答案,也能帮上足够大的忙了!

    所有人齐心协力,终于清理好了破损的瓷窑,定下了修复方案。

    接下来,泥瓦匠师傅专门包了一个小砖窑,烧了一炉砖,用新烧好的耐火砖垒砌在窑体残部上,认认真真,搭出拱顶;

    火膛,窑床,一部分一部分砌筑完毕,内部涂抹泥浆,又在顶部铺一层粘性黄土;

    最后,等整座窑基本干透,把桩师傅亲自出手,对修复完毕的龙窑,进行烘窑和试烧:

    整个修复过程中,沈乐连上手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跟着跑来跑去,帮忙搬砖,帮忙挑泥土,帮忙把一桶一桶泥浆挑进窑里;

    准备试烧的时候,他和所有的学生们,蹲成一排,在附近的工作室里“砰”、“砰”、“砰”、“砰”:

    “好冷啊,我在东北玩泥巴……虽然东北很大,我在大连没有家……”

    几个人一边干活,一边乱七八糟地唱。没办法,这会儿,他们干的活实在有点枯燥:

    虽然是试烧,也是按照正式烧窑的要求进行,要进行热工测试。既然要进行测试,窑就不能空烧,里面得摆满被烧的东西——

    这些东西,都得他们这些学生,吭哧吭哧地做出来!

    作为新手,他们甚至不配去拉坯,做瓷碗瓷盘什么的,只能做点儿窑具,比如那用来装瓷坯的匣钵……

    这些匣钵,歪点儿、斜点儿、厚薄不匀,反正问题也不大,让学生们练手就完了!

    这次烧窑,整个窑床,都要码满匣钵,而且每隔一段,要把匣钵码得密密麻麻的,用来构成挡火墙。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oxiudelaowujianchengjingliao/read/97/82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