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很好,当心!砸砸砸!砸断了?哎呀不要用蛮力啊,这些钉进去几十年的钉子,如果锈了的话,会很脆弱的!】
【算了,你不要上手了,我来!】
凿子,锤子,羊角锤,起钉器,不断翻飞,甚至锯子也帮了一手。
沈乐反而插不上手,只是根据物品清单,一个一个整理保管箱,该插电的插电,该接氮气的接好氮气。
话说,诸位老教授,你们真是看得起我——这么多文物,不动用法术,我真的要修到猴年马月去了!
欸,我动用法术是可以的吧?反正这些带有特殊能量的文物,应该也不至于放到普通博物馆去?
或者说,它们从一开始,就被打入另册,正统的文物修复机构,对这些文物已经没有多少期待了……
一样一样东西开启出来,一样一样抱进保管箱,沈乐终于长长地叹了口气。
话说,这就是西北地区文物的特征了——因为极端干燥的地理环境,很多文物都保存得非常完好,几乎没有腐烂,在中原相当罕见。
比如说那个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代织锦,就是在和田地区一处遗址当中发现;
又比如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那古墓群,里面清理出晋唐时期的古代墓葬400余座:
出土的上万件历史文物当中,有干尸、文书、丝毛棉麻织物、泥塑木雕俑、皮质品、瓜果食品……
其中有一些,在中原地区,那是基本上不可能保存下来的!
中原上哪儿找全年平均气温14.1度,年降水16.6毫米,蒸发量2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30%左右的地方啊!
当然,现在送到他手里的文物,可能因为敦煌到底还是有些水的关系——没水也没法住人——还是颇有些锈蚀的。
沈乐捧出一堆锈成一团的金属片,眯起眼睛,左看右看。除了大概是一些钱币之外,他就啥都看不出了:
大大小小,有厚有薄,相互迭压,边缘有点儿弧形——并不规整,大概锈蚀过程中缺损了许多。
至于上面的文字,基本上锈得根本看不出来。嗯,上面还覆了很多泥土和砂砾,经过漫长的岁月,基本上已经和钱币结合为一体……
“沈乐,你就从这个入手,没问题!”房间角落里的麦克风又响了,白教授又开始给他现场指导:
“弄坏了也没事,反正这些钱币,全国各地出土量大得很,附近的出土量也不小。放手试,大胆试!”
沈乐叹了口气,把金属片放进盒子里,四周固定好,捧到显微镜下面。一手小毛刷,屏住呼吸,耐心刷:
一下,两下,三下。先拂过表面,粗粗地刷一遍,再沿着沟槽凹凸细细刷。
在显微镜下的工作,动作稍微一大,毛刷尖端就飞到不知哪里,只能极其小心地慢慢来;
然而刷得也是真干净,几轮清理过之后,被清洁的部分,和旁边未清洁的部分,明显就不一样了!
毛刷对于浮灰效果极好,但是,对于附着比较坚固的污物,就完全不行了。沈乐放下刷子,拿起特地备好的细针,一针一针,仔细清理:
不是用细针去戳碎、去挑走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