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读者最喜欢看到的东西。
但秦远的回答却给了他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
“背景?人脉?”秦远笑着摇头,语气带着一种坦诚的自嘲,“里莫诺夫记者,不瞒你说,我以前在燕京,用我们那儿的话说,就是个‘胡同串子’,没什么正经工作,整天琢磨着怎么挣点钱。”
“家里没什么背景,更谈不上人脉。”
“是的,中国各地是在快速发展,南方生产的货卖到北方,海外投资建厂,各种贸易、房地产、家电行业、零售业,一片蓬勃生机,机会很多。”
他话锋一转,“但是对于我这个没身份没背景的普通人而言,要想在那片红海里闯出名堂,门槛太高了,太难了。”
“当时我就想着,既然在国内不好打开局面,为什么不跑到国外去闯闯呢?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嘛!”
“而我呢,恰好打听到K3这趟国际列车,能从燕京直通莫斯科。”
“我就想,苏联是老大哥,地大物博,机会肯定也多。于是就办了签证,东拼西凑了点本钱,抱着搏一把的心态来到了莫斯科。”
秦远真假掺半的说着,他很清楚这些记者报社想要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故事吗?
传奇故事,越是悬疑跌宕起伏,读者就越爱看。
而他呢,也乐意提供一个这样的故事。
来给远东格瓦斯,真维斯再添一把火。
“搏一搏?”里莫诺夫流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
“对。”秦远毫不迟疑道:“为了凑齐第一批进货的钱,几乎掏空了家底,我还借了一笔利息不菲的高利贷,跟几个兄弟背着塞得鼓鼓囊囊、死沉死沉的五大包货物,从燕京一路硬座熬到莫斯科。”
“结果一下车,我就发现,苏联的市场……就像一片久旱逢甘霖、干涸了太久的土地。”
秦远比划着,“我的货,哪怕只是些普通的皮夹克、牛仔裤,一摆出来,几乎瞬间就被抢购一空。”
“在契卡市场,有来自苏联各大加盟共和国以及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更远地方的商人,但为什么我的生意做得最好?”
“因为我做生意讲诚信,货物真材实料,从不弄虚作假,价格也公道。”
秦远指了指自己的嘴巴,“当然,可能还因为我这口俄语还算流利,能跟他们顺畅沟通,能理解他们的需求。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所以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他回到了最初的话题,“我喝着你们街边卖的格瓦斯,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缺。后来的事情,你就差不多知道了。”
秦远说了很多,故事真真假假,掺杂着个人奋斗的艰辛、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冒险精神和那么一点时代的机遇。
情节足够曲折,也足够精彩,完全符合一个“商业传奇”的叙事模板。
里莫诺夫听得叹为观止。
一个在燕京没有身份背景的穷小子,几乎是押上一切,破釜沉舟般地跑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