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各种军械的建造,海军的建设,这些都是相当巨大的开销。
两省一府的吏员开支,培训和教育费用规模也不小。
还有学校的建设,黄河和运河的工程,这些都是巨大的开支,算下来大明的财政竟然也只是堪堪收支平衡。
而这一切,都已经是在张居正这个理财高手的操持下,加强审计开源节流以后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子文向朝廷上奏,但是工部都拨不出经费来治理邕江的原因。
张居正看向户部的官员,开口说道:
“财政的事情,不过与开源和节流两项,节流自然不必说了,朝廷已经在江南试行折银纳税,可以节约将实税运输到京师的成本。”
“这次喊大家来商议的是开源的事情。”
紧接着,张居正又点了顺天府商税司魏恽的名字。
魏恽大概也是早有准备,掏出一份文书开始读了起来。
“诸位大人,这是去岁顺天府商税征收的情况。”
魏恽将去年顺天府商税征收的简报介绍了一遍,就连一向对商税不太感冒的赵贞吉也惊道:
“这么多?”
魏恽说道:
“赵阁老,顺天府商税多,还占了京师是北方市场集散中心的优势,京师几个大型市场每年都会上缴大量的赋税。”
“相比之下,山西和山东也有增长,要比京师少很多。”
“目前山东和山西收上来的商税,用于吏员改革和学政改革都不够收支平衡,还需要朝廷继续贴补。”
听完了魏恽的话,在场众人都皱眉。
众人的目光落在了苏泽的身上。
推动商税是苏泽一直在做的事情,可是这么看来,商税的效果也没有想象中的好啊。
苏泽心中明白是怎么回事。
大明如今的商税,其实准确的说是商品流通税。
商税的征收主体是贩运货物的商人,结果就是一个地区商业越发达,能收到的商税就越多。
这也是为什么江南地区强烈反对征收商税的原因,这是因为江南是如今大明最发达的地区,如果开征商税,那么江南一定是最痛的。
“子霖,商税之议是你提出来的,你来说说吧。”
高拱看向苏泽,点了他来回答这个问题。
苏泽拱手,接着说道:
“诸位阁老,诸位大人,如今我大明商税有余,但是却没有征收足够的工矿税。”
“工税?”
众人看向苏泽。
苏泽说道:
“山西的矿场,京师周围的工厂,直沽和山东的工坊,除了官办的工厂上缴利润给户部之外,这些工厂创造财富,但是却没有征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