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来则四民安业,万世太平!”
听到茅宽说完,高台上的张居正皱眉。
他执掌户部,对于国家财政最敏感。
大明官营的就是铁盐,但实际上铁禁早已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在南方很多地区的官办铁坊规模还不如民办。
剩下的丝绸和瓷器,大明也设置专营机构,比如在江西景德镇就设有御窑厂,专门烧制官窑瓷器。
国初在江南也有制造局,专门负责皇家衣物的制造。
但是这些官办工坊的竞争力很快就不足,比如现在江南的织造局已经自己不织造了,连皇帝登基时候的龙袍,都要花钱承包给民间制造。
而景德镇的御窑厂的技术也被私窑超过,已经出现官窑不如私窑的情况。
这些都是国家财政的细枝末节,但是盐不是。
盐是国家财政的重要部分,官营盐铁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有的政策。
盐税无论怎么败坏,都是国家财政的重要部分,这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果不其然,茅宽说完,就有一名中年儒生站出来反驳。
“湖广儒生桓远,参见陛下!”
桓远行礼完毕,开口说道:
“朝廷盐法败坏,都是这些奸商所致,如今私盐泛滥,更有那盐枭公然贩盐,专营一府一县之盐,所得之利又用于聚啸人马,俨成豪枭!”
“盐法败坏,都是因为这些奸滑商贾为祸,若是开放盐禁,则于朝廷无一利,于黎庶无一利,唯利商贾!”
“刚刚茅生的言论,是嫌江南只有一个张士诚吗!?”
这下子,整个南方省份的儒生大哗!
张士诚,和太祖朱元璋争天下的,他的职业是盐枭。
很显然这段话就是诛心之论了。
果然桓远这么说了,皇帝的脸色也有些难看了。
接下来就是双方轮番上台辩论,逐渐就变成了两派。
南方要求开放官营,解开各籍的限制,均平税赋。
北方要求恢复开国的制度,严肃户籍限制,除了官籍、民籍和少数军籍外,禁止其他户籍参加科举考试。
而湖广等几个省还有别的要求,由于湖广周围的江西、南直隶都是科举大省,也是乡试最难的地区,所以这些地方也有不少科举移民。
江西和南直隶的一些读书人,会想办法挂在湖广进行科举,特别是以湖广南部地区最为严重。
湖广的贤良文学还要求加强户籍制度,禁止百姓随意流动,对挂籍注籍的读书人严厉打击,最好恢复保甲制度,禁止百姓随意离开原籍。
看到如此纷乱的场景,整整一个上午过后,双方已经提不出新的观点,隐约开始转向地域攻击了,这时候张居正清了清嗓子发话了。
“奉陛下口谕,此次四民之争起自翰林院苏泽,此番议论也理应由你而终。”
众人看向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