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但是到了苏泽,皇帝又犹豫了一下,最终给了他荫子的奖赏。
其实本来皇帝是想要给苏泽封诰的,但是他如今的官职还不到五品,达不到封诰的最低品阶,所以只能给他还没出生的孩子荫官。
就这样,苏泽连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就给苏家后代挣来了第一个恩荫。
一众同僚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苏泽,恩荫入仕虽然只能做些小官,但是毕竟是有一个保底。
读书这东西实在太看天赋,如果子弟不成器又没有恩荫,那两三代后家族就会衰落下去。
而明代对于恩荫的赏赐要比宋代严格很多,苏泽这个年纪就得到了第一个恩荫,那些苦苦为子孙谋出路的官员自然是羡慕又嫉妒。
这场开幕式后,皇帝在灵济宫的道场边上设台,百官随皇帝坐于台上。
灵济宫又腾空精舍,在精舍内放上蒲团,来自全国的贤良文学在此落座。
接着按照前一次灵济宫大会的会议规则,由皇帝拟定几个议题,确定好议题后由内阁首辅李春芳书于旗上,高悬在灵济宫道场中央的旗杆上。
然后全国的贤良文学可以对这个议题发言,如果遇到需要辩论的时候,再由皇帝指定双方进行论辩。
等到众人落座后,皇帝交代了李春芳两句,首辅李春芳走到道场,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芳亲自研磨,秉笔冯保和陈洪来开帛旗,李春芳挥毫写下了两字。
苏泽抬起头,看到帛旗上的“王化”二字,就知道隆庆皇帝是对开疆拓土念念不忘了。
当然,仅仅靠这两个字,外臣还是很难知道皇帝的具体心思的,能够明白这一点的,也就是内阁四位辅臣等寥寥数人而已。
这就是信息的重要性了,有时候身居高位,并不是说能力上就碾压所有人,只是掌握的信息不对等,对普通人拥有巨大的信息差。
而真正的政治高手,则是能从重重迷雾中,弄清楚真实的信息,还原出事情的真相。
而系统的存在,让苏泽拥有远比其他人的信息差,他甚至能有预测皇帝的态度!
当这面帛旗升起来后,就有几个儒生主动发言。
果不其然,这些儒生一开口,苏泽就知道他们说歪了。
这几个儒生的论题都是“德政”,也就是行德政,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王化的结果。
果不其然,苏泽偷偷观察皇帝的表情,就知道皇帝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满意。
不过隆庆皇帝还是给了那几个儒生简单的赏赐,这让其他的贤良文学更加激动,跃跃欲试想要发言。
但是明显皇帝对于这些地方上儒生的陈词滥调有些厌烦了,毕竟王化是国家大事,又怎么能指望这些连官都没做过的儒生能有什么见解?
皇帝看向群臣的队伍问道:
“诸位爱卿对‘王化’有感,也可以发言。”
有资格参加灵济宫大会的,主要是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六科都察院的言官以及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员。
这些人就是大明官场的核心了,果然随着皇帝开口,不少官员都蠢蠢欲动起来。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