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与文艺导向形成明显反差(2\/10求首订) (1/2)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为什么很多人会怀念八十年代?

    是因为那个年代激情洋溢、社会安定、充满希望?

    不是的。

    我们之所以怀念是因为那时我们没什么是拥有过的,也没什么可以失去的。

    你处在那个时代,你发现我们好像都一样,所以有了那一句现在被我们调侃的“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在壮阔波澜的大时代面前,我们之所以激情四射,是因为有无数可以改变人生的机会在你面前。

    原来的规则,已经无法限制人们,但是新的规则尚未形成新的利益集团。

    许成军深知这一点。

    也深知一些人的心理。

    因此他可以淡然的看着文坛小丑们跳舞?

    如果逼急了,他大可以问一句:你为人民做过什么?

    笑了。

    再说,谁说黑红不是红?

    哥们2024来的小鲜肉。

    率先向许成军开这一枪的是某大学讲师吴正平,这人90年代初移居美国,00年再次回国,以“公知”形象被广大网友熟知,“国外的空气都是自由的”就有这人的贡献。

    刚买到《收获》的吴正平,非常丝滑的忽略了前面几个成名作家,直接翻到了许成军的《试衣镜》,他平常自诩文学评论家,但是成名作家往往羽翼颇丰,喷了一个出来一堆,不好喷!

    什么样的最好喷,还能得到最大收益,显示出他的本领?

    答:新人!写东西有爆点的新人。

    吴正平扫了一眼报刊的作者及其个人信息:安徽农村的插队知青?大学都没上过?

    什么玩意?

    就这也好意思发在收获上?

    不喷你我喷谁?

    新人嘛!得洗礼!

    他怎么评价的?——评《试衣镜》:谨慎文学作品回避现实矛盾

    “《试衣镜》这类作品的出现,其潜藏的思想偏差与艺术误导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作品以 1979年百货商场为背景,看似描写普通职工的日常,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制度的消解、对个人主义欲望的美化,其价值取向与时代精神存在明显背离。”

    “《试衣镜》将笔触聚焦于主人公春兰的“个人私欲”,并对这种私欲进行了刻意美化。

    春兰作为商场“先进工作者”,本应是遵守纪律、服务集体的榜样,可作品却反复描写她对“香港花布”“蕾丝裙”的向往:从偷偷藏碎花布、对投机商贩小马的花布“指尖发烫”,到最终“偷穿干部家属连衣裙”“对抗领导”,整个过程被包装成“挣脱束缚”的“觉醒”,这本质上是对“个人服从集体”原则的否定。

    ”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求作品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劳动人民在改造世界中的积极作用。但《试衣镜》却沉迷于“试衣镜幻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odeshidai19790/read/97/19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