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建议破格录取” (2/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既显前瞻性,又守得住学术严谨性。

    怎么严谨?

    那就是:不否定任何一方价值,只讲“怎么用好”。

    说难听的叫学术“和稀泥”。

    比如。

    朱冬润提问:“小许,你说传统文化是‘活树’,屈原在《离骚》里‘发愤以抒情’,和当下伤痕文学‘以痛述痛’,看似都是情感宣泄,可古人讲‘发愤’要‘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现在的作品却多直白控诉。你觉得传统的‘抒情节制’,对疗愈当下的文学创伤有何意义?”

    朱冬润以屈原《离骚》“发愤以抒情”与当下伤痕文学“以痛述痛”对比。

    直击“传统抒情智慧与当代文学创伤表达”的核心矛盾。

    怎么回答?

    打通“古代抒情节制”与“当代直白控诉”的本质差异!

    许成军回答:“朱老问到了根子上。屈原的‘发愤’从来不是 raw emotion,《离骚》里‘怨灵修之浩荡’的痛,裹着‘香草美人’的比兴,就像把烈火裹在兰草里。痛是真的,但有了文化的肌理,就不只是撕裂,更有回甘。”

    “传统抒情节制”的精髓是什么?

    情感有文化肌理包裹,痛而有回甘!

    “现在伤痕文学敢直面创伤,这是勇气,但少了点‘节制’的余味。”

    “比如写知青下乡的苦,若学《楚辞》‘引类譬喻’,用‘荒草没了锄头’代‘青春埋了黄土’,用‘破碗盛霜’代‘三餐难继’,既保留痛感,又让读者在联想中品出更深的苦。这不是削弱情感,是让创伤有了文化的重量。”

    最后耍滑头嘛。

    既尊重伤痕文学的勇气,又指出其提升空间,态度辩证不偏激。

    贾值提问:“你说比较文学要‘拿自家宝贝对话’,那《赵氏孤儿》被伏尔泰改编成《中国孤儿》,他添了‘爱情线’,删了‘复仇结局’,说这是‘中国的仁政精神’。这种改编算不算‘乱比较’?咱们该怎么对待外人眼中的‘中国故事’?”

    你既然说比较文学悬浮逻辑。

    那就看看你的文化立场到底立的怎么样。

    许成军回答:“贾教授这个例子太妙了。伏尔泰的改编不算‘乱比较’,但算‘带着滤镜的对话’。他要借中国故事讲自己的‘理性主义’,就像我用西方‘冰山原则’讲《隐秀》,各取所需而已。”

    老贾你真棒!

    先夸!

    章教授教的!

    “关键是咱们得先把自家宝贝的‘根’说清:《赵氏孤儿》的内核不是‘仁政’,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是‘复仇中见人性’的复杂。”

    “外人改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能说清‘原典是什么’。就像现在西方研究《红楼梦》,有人说它是‘家族小说’,有人说它是‘爱情悲剧’,咱们不用急着否定,只要把‘大观园里的人情世故藏着中国的家族伦理’讲透,他们自然会在比较中看见更完整的中国。这才是‘对话’不是‘被解读’。”

    这里的核心还是在提炼方法论。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odeshidai19790/read/97/19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