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毕业生基本素质 (2/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学生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思考,既避免重复劳动,也能从“未完成”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朱东润嘴角动了动,看了眼旁边的贾值芳。

    二老默契对视,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没舍得打断这场“讲座”。

    他们是最知道学界当前缺什么的人,他们之前就有思考,却没想到被一个连本科生都不是农村插队知青给讲明白了,讲清了。

    许成军现在说的“学者代际”和“研究缺口”,其实直指当时学术传承的核心问题。

    十年断层后,青年学者不知“前人做了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这种“站在已有成果上思考”的思路,能为学术重建提供了“避免重复劳动、找准突破点”的理性路径。

    “第四步是练写作。以输出为目标,完成能力转化前三者的积累,最终要通过学术写作落地。掌握基本规范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练笔、修改打磨,将文本理解、理论运用、学术史认知转化为清晰、严谨的学术表达。写作不是终点,而是检验前三层能力是否扎实的标尺,也是学术思考的最终呈现。”

    说到这章培横已经有点知道这许成军在说什么了。

    他在定义做学文的方法论!

    许成军将四者串联为“根基-工具-坐标-转化”的递进关系,定义了“从输入到输出”“从继承到创造”的完整链条。

    这小子胆子真特么大!

    章培横此时已经收齐了对推荐的那点轻视的心,甚至有些欣赏。

    毕竟这是个能说出金庸强于《李自成》的狠人。

    大逆不道?

    我要的就是大逆不道!

    “这四个层次层层递进:文本是根基,理论是工具,学术史是坐标,写作是转化。最终指向的,是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创造知识’的能力蜕变。”

    “五大金刚”都是对文学理论研究有相当水平的人物,毫不客气的说,这些人现在跺跺脚,

    整个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界得震三震。

    许成军讲的不复杂。

    在场的教授已经很明白许成军在讲什么了。

    但正因为明白,才开始震撼。

    在这个年代你写出什么优秀作品未必让教授们震撼。

    毕竟每个时代都有那么多的人灵光一现,写出惊艳一个时代的文字。

    尤其是80年代这个文学作品井喷的黄金时代,

    豪不夸张的说,每时每刻都有佳作的诞生!

    而让这些教授真正惊讶的是。

    你小子20岁,就想给出理论路径?

    1979年的学界,其实最缺的不是知识积累,而是“如何做学问”的逻辑框架与独立精神。

    许成军的回答看似平实,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

    既切除了教条化思维的病灶,又缝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odeshidai19790/read/97/19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