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 (2/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p;  写完最后一个句号,许成军望着纸面轻轻舒了口气,思路通了,连空气都变得顺畅。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最见功力。

    他先梳理学界现状:1979年对传统文论的研究多停留在古籍校注或生硬比附西方理论的层面,《文心雕龙》的考据文章堆成小山,却鲜少有人真正用传统理论解读当代创作,更别提用“典型论”套解“意境说”的牵强做法。

    再直击文坛争议焦点:“传统是否阻碍创新”“西方理论是否万能”的二元对立讨论正如火如荼。

    最后笔锋陡转亮出突破点。

    跳出“复古\/西化”的非此即彼,聚焦“传统文论的问题意识如何迁移到当代创作”,寥寥数笔便划出研究的全新疆域。

    只是文献注释费了些周折,好些他印象里存在的参考文献在这个年代却不好找,不得已删改几处引用。

    第三部分理论框架反而写得最顺。

    这一部分许成军构建了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三重机制”的理论框架。

    概念迁移机制让古典文论核心概念在当代创作中焕发新生;

    美学平衡机制用传统“中和之美”破解时代创作的两极化,以“哀而不伤”平衡伤痕文学的悲情控诉,用“执两用中”调和改革文学的口号化;

    实践落地机制则直指基层创作如何激活传统文论的现实路径。

    第四部分案例论证。

    他以自身创作实践为证,拆解 1979年农村题材创作中的传统转化关键:意象叙事与传统比兴的自然融合,让田间地头的寻常景物都带上文化景深;章培横学术思想的案例验证,则让理论落地有了鲜活注脚。

    第五部分结论,许成军提出了这篇论文的创新价值与时代启示。

    “本研究的理论创新在于提出“传统文论不是历史遗产,而是活的创作方法论”,打破“传统等于保守”的刻板认知。实践层面,为创作者提供“立足本土、超越西化”的路径,证明基层经验与传统智慧结合可催生优质作品。学术上,精准回应“文学需有民族根基”的期待,填补 1979年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研究空白,为后续文学理论本土化探索奠定基础,让文化根脉在时代变革中持续生长。”

    捋清了论文整篇内容后,许成军揉了揉眼睛,从包抽出一沓方格稿纸开始正式誊抄。

    这一时期,学术写作、正式文稿普遍使用统一规格的方格稿纸。

    通常为16开或 32开,16开更常见于正式文稿,每页印有均匀的方格,每格对应一个汉字,方便计数和排版,也符合当时对文稿规范性的要求。

    许成军捏起钢笔,笔尖在第一格悬停半秒才落下。

    这活儿不用费脑子琢磨论点,却容不得半点潦草。

    错字要划规范的斜线,转行得对齐竖格,连标点都得占准一格位置。

    笔尖划过纸面时沙沙作响,偶尔停顿是在核对原稿字句。

    直到肚子饿得轻轻叫了一声,他才惊觉笔下的稿纸已摞起薄薄一叠,最后一格落下的句号正好卡在午饭时间的当口。

    人是铁,饭是钢!

    后世有首戏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odeshidai19790/read/97/19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