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新的身份(求追读,求月票!) (1/7)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第二天,仙舟馆。

    复旦中文系大一新生经历一个多月的课程,正无比期待着大师授课。

    今天重量级的老师出现!

    朱冬润教授将为大家带来“当代文学与观点文学的联系”!

    这可是朱东润!

    复旦硕果仅存的中文领域的大佬!

    晨雾还没散尽,仙舟馆前的梧桐叶就被学生的脚步声踩的“咯吱咯吱”响。

    中文系大二的林薇提着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提前半小时就往阶梯教室跑。

    今天是朱东润教授的公开课,主题“当代文学与观点文学的联系”,别说中文系,连历史系、外语系的学生都早早就盯着课表,生怕抢不到座位。

    阶梯教室的门刚推开条缝,热气就裹着油墨香涌出来。

    前排的位置早已被占满,桌角摆着搪瓷杯、笔记本,还有人特意带了朱东润早年出版的《司马迁研究》,书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批注。

    林薇好不容易在中间排挤了个位置,陈阳立刻凑过来,手里拿着张油印的课表,语气里满是激动:“朱先生终于又讲课了!他讲唐宋文学能从杜甫的‘三吏三别’讲到当代的伤痕文学,上次分析《诗经》的‘比兴’,连王水照先生都坐在下面记笔记!”

    话音刚落,教室后门又涌进一群人,为首的是历史系大三的吕树,怀里抱着本《宋史》,还带着刚从图书馆借的《朱东润古典文学论文集》:“我们系老师特意说,朱先生的‘观点文学’研究,能帮我们理解历史文本里的作者立场,错过今天的课,等于少学半学期的方法论!”

    外语系的徐芊也挤在人群里:“我想听听朱先生怎么看西方‘介入的文学’和咱们的观点文学差异,之前译聂鲁达的诗,总觉得差了点跟时代挂钩的劲。”

    教室里的议论声越来越热闹,有人翻出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指着扉页上“文史结合,以史证文”的编辑理念小声讨论。

    有人说起去年朱先生给研究生上课的趣事。

    为了考证苏轼题跋里的一个异文,特意跑了三趟北京图书馆,校勘笔记抄了满满三本。

    还有人提到许成军的宋代文学论文,说朱先生在研讨会上夸他“有新意,能传承”。

    这话让不少新生眼里更添了几分期待!

    能被这样的大师认可,许成军的才华可见一斑,而今天,终于能亲眼见大师授课了。

    多激动!

    说到这,林一民五人坐在一起,胡芝怯生生地问:“我怎么没看见成军?”

    “兴许吃多了拉肚子了?一早上就没看到啊!”

    周海波头也不回的涮了一句,转头就跟后桌的外语系姑娘聊了起来。

    “其实许成军是朱先生的学生!”

    “啊?他不是大一新生么!”

    “害!我是他室友,还不知道嘛!人家只是跟着旁听!现在是研一!”

    “怪不得能写出《红绸》这种级别的作品!上回朱老师讲课还提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odeshidai19790/read/97/19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