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人日》评论和大卖 (2/6)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p;   总的来说,就是国家为许成军背书。

    这篇文学作品好,我赞成,谁反对?

    谁敢反对?

    许成军的文学地位正在进一步提高,他在来到许家屯第一时间埋的芽正在这个时代的茁壮生长。

    踩在时代的鼓点上,每一步都是隆隆作响。

    毫无疑问地,《谷仓》成为了许成军的代表作。

    10月2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文章表示:“许成军精准把握改革脉搏的农村叙事新锐,填补了伤痕文学向改革文学过渡的题材空白。”

    10月3日,曾经发表过许成军散文的《解放日报》,更近一步,发表评论文章,用一句话将许成军未来的文学高度再上一层楼。

    “此后,提及 1979年改革文学的早期实践,《谷仓》将与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的工业改革形成工农双璧,许成军已经成为改革文学开拓者。”

    ——

    全会闭幕与《人日》为《谷仓》“树金身”的热潮,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让刚刊发在《清明》创刊号上的《红绸》瞬间获得了跨越式的传播动能与价值背书。

    其影响从市场反响到文坛定位全面铺开,呈现出与普通新作截然不同的热度曲线!

    借东风啦!

    这就跟某点大神作家写新作自带流量一样,《红绸》本就实力、热度都不缺,又搭上了《谷仓》的东风。

    在全国范围内可谓是一炮而红!

    市场上。

    《红绸》直接承接了《谷仓》带来的读者红利与文学饥渴时代的阅读热情。

    原本《清明》创刊号因矛盾作序已引发关注,而随着许成军被《解放日报》与蒋子龙并称为“改革文学开拓者”。

    各地报刊纷纷加入转载行列。

    几日来,《清明》一连数到数封关于《红绸》的转载请求。

    更热闹的是。

    魔都、京城等地的刊物资讯刚发布便出现脱销,编辑部不得不紧急加印数次,街头报亭前甚至出现读者排队抢购的场景。

    许多读者抱着“读懂《谷仓》作者另一部作品”的心态翻阅《红绸》。

    将对农村改革叙事的认可延伸至战争题材的阅读中,使这部原本聚焦个体命运的,意外获得了远超同类题材的关注度。

    东风中学。

    许志国正上着课,教育局吴大姐急匆匆地把他拉出去:“不得了啦!老许!你儿子火大发了!”

    “是嘛?”许志国一脸莫名其妙,“他火他的呗,跟我有啥关系?”

    “你儿子作品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啦!”

    许志国:“啥玩意,不是火了么?咋还批评上了!”

    吴大姐一拍自己嘴:“你看我这嘴。批评说多了,不是批评!被表扬了,好大的声势呢!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你儿子的《红绸》和《谷仓》,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odeshidai19790/read/97/19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