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前的日本文学如何?
许成军认为,日本文学是被低估的,且读者对欧日美文学存在普遍误解。
原因是受国内传统“世界名著”框架的局限。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普通读者的文学视野已被两重因素“阉割”——
一是“世界名著收录”本身对经典的选择性聚焦。
二是出版社为迎合大众刻板印象而进行的内容筛选,这直接导致国内读者对欧洲、日本、美国的文学认知存在严重偏差。
这种偏差的核心表现,是我们对欧日美文学的目光始终停留在19世纪的范畴与作家群体上。
而19世纪的各国文学,本质上仍属于古典文学范畴,尚未形成成熟的现代文学形态。
在法国,才刚刚获得正统文学地位。
在美国,作家们仍未摆脱欧洲文学的束缚。
在日本,更是古典随笔审美的变体——
私的前身是日记文学,夏目漱石、森鸥外等作家的创作,本质上仍是日本古典文人趣味的现代延伸。
直到战后,日本文学才真正摆脱私的桎梏。
也正因如此,多数国内读者的文学审美始终未能迈入现代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领域。
我们对各国文学的印象,本质上只是对其古典文学的片面认知,甚至沦为固化的刻板印象。
提起法国文学,便只想到小市民的情爱纠葛与浪漫主义。
谈及日本文学,就局限于私与“物哀”美学。
至于美国,更被简单贴上“文化沙漠”的标签。
所有老牌文学国家的文学价值,都在这种认知里被降格与低估。
只有拉美文学是个例外。
它堪称国内唯一被广泛关注“20世纪现代文学”的地域。
一方面,拉美在20世纪前并无深厚的古典文学传统,无需背负历史框架的束缚,这为“拉美文学爆炸”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另一方面,这场文学运动的影响力辐射全球,也深度渗透到国内,使其成为国内认知中“最具力量的现代文学势力”。
用已然成熟的现代文学,去对比仍被我们误读为“处于转型期”的古典文学,二者的认知差距自然十分明显。
回到日本文学本身,它真正的辉煌期究竟在何时?
答案毫无疑问是“战后”。
大江健三郎便特意以“战后文学家”的身份,与日本近代文学作出区隔——
日本战后文学的思想深度、叙事构建能力、主题覆盖范围与全球视野,都远非近代文学可比。
这恰恰印证了国内对日本文学的低估:我们始终盯着它的古典转型期,却错失了它最具价值的现代篇章。
1979年前后的日本文学可分为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两大脉络,虽没有“战后派”“无赖派”那样的鲜明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