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新人奖和招新 (2/6)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p;   许成军闻言挑了挑眉:“晓琳姐眼尖,有借鉴的地方吧。”

    “不是我眼尖,是你用得太妙!”

    李晓琳翻到黄思源那段,笔尖戳着纸,“三个战士。黄思源的‘使命’、李长存的‘不甘’、刘大牛的‘懵懂’,再加上希望的‘未来视角’,四条声音拧在一起,没有谁是‘绝对正确’,这不就是复调里的‘多声部对话’?”

    她顿了顿,语气沉了些:“现在文坛多少稿子,要么是‘英雄喊口号’的单声道,要么是‘伤痕哭唧唧’的独角戏,你这样,让英雄也有血肉,让孩子也能跟历史对话?”

    许成军抿了口茶,慢悠悠道:“巴赫金说复调的核心是平等,我没把英雄当神,也没把希望当工具。”

    “黄思源问‘2024年好吗’,不是我替他问,是他本该有这疑问,他不是为了‘牺牲’而牺牲,是为了‘好生活’才牺牲。”

    “对了,黄思源是我要在《清明》上发的人物。”

    李晓琳白了他一眼,翻到最后一页:“那你怎么解释黑匣子的设定?有人会说你学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是‘东施效颦’。”

    “不一样。”

    许成军摇头,“马尔克斯的‘魔幻’是拉美现实的折射,我的黑匣子是‘情感的刚需’。”

    “1979年了,读者不满足于英雄只能活在课本里。”

    “他们想跟英雄说说话,想知道自己的好日子是不是英雄想要的。黑匣子是假的,但也不是假的,一万个读者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他未必是具象的事物,让读者自己去想好了。”

    他拿起稿纸,指了指希望画高铁那段:“你看,希望说‘高铁能跑三百公里’,在现在是科幻,是我的想象,但是我想这在未来会是日常。“

    ”我写这个,不是学西方的科幻套路,是想让英雄看见具体的未来,不是空泛的‘胜利’。”

    李晓琳沉默了会儿,突然提起另一个名字:“你把传统英雄叙事的崇高感拆了,写刘大牛怕打仗、李长存想回家,这是在解构‘英雄话语’吧?”

    她其实是想说福柯的话语权力,1979年的中国文学界对福柯的研究不深,误解倒是很深。

    福柯说:话语决定认知。

    许成军眼睛亮了:“要不说晓琳姐眼尖呢。”

    “以前写英雄,都是‘被塑造’的。报纸说他勇敢,他就必须勇敢;课本说他无私,他就不能想家。可,我就是想打破这套路。”

    “刘大牛缺了颗门牙还笑,李长存冻得没知觉还揣着家书。这些细节不是削弱英雄,是让英雄活过来。他们的勇敢,不是因为该勇敢,是因为‘想护着希望’。”

    李晓琳深深看了他一眼。

    “我以前不相信有天赋这种东西,你倒是让我开了眼。”

    “现在西方文学界还在争论‘如何写好集体记忆’,你直接用‘孩子与英雄对话’的方式,把‘集体记忆’变成了‘个人情感’。”

    “去年我去BJ开会,见着《世界文学》的编辑,他们说国外现在流行创伤叙事,可大多是自怨自艾,没几个能像你这样。”

    《希望的信匣子》这种叙事结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先例。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odeshidai19790/read/97/19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