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给顾客展示:“会的。我想以后会有更多工厂,会有更便宜的零件,手表会像现在的钢笔一样普遍。说不定还会有能打电话的‘手表’,揣在兜里就能跟千里外的人说话。”
“相信需求的力量。”
“又说胡话,”
苏曼舒嗔怪地推了他一下,却忍不住追问,“真能那样?”
“当然,现在的缝纫机和手表在宋人眼里是不是神仙的玩意?”
许成军指着街角刚开的个体户小吃摊,蒸笼里冒着热气,白雾裹着肉包的香味飘过来。
“你看那卖包子的,以前躲在巷子里卖,现在敢在路口支摊,还挂着‘王记包子’的木牌,时代在变,以后会变得更多。以后不仅能打电话,还能吃到全国各地的菜,比如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早茶,不用再托人捎罐头。”
“大作家这是想写科幻了啊?”苏曼舒眼里带着狡黠。
“那就把苏老师写成机器人,脑子里要放智能芯片那种~”
“什么是智能芯片?”
她抬头看向许成军,眼睛里带着迷茫,模样带着几分娇憨。
许成军一怔,忘了这时候智能芯片概念都没有。
1979年的詹姆斯P霍根的科幻《明天的两张面孔》中才第一次提到了一个名为“斯巴达克斯”(Spartacus)的人工智能程序。
“你可以理解为机器人的大脑吧,现在国外的科幻已经出现了这些元素。”
许成军将1979年能理解的科幻元素讲给苏曼舒,苏曼舒偶尔迷茫、偶尔追问,有时候看向许成军的眼神还带着点小骄傲,好像在说:我家许老师多厉害!
“许成军!”
他一愣,咋了这是?
“我好喜欢你呀~”
“啊?”
“嗯?”
“我也是!”
“哈哈哈哈哈~”
银铃似的笑声眼界飘散。
两人沿着南京路慢慢走,路过新华书店时,苏曼舒突然停下脚步。
橱窗里摆着最新一期的《上海文学》,封面上印着茹智鹃的名字。
她拉着许成军进去,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翻到《剪辑错了的故事》的章节:“这本书写的老支书,蹲在门槛上算工分,算错了又重新算,没说辛苦,却让人觉得心里发酸,这种写‘小日子’的文字,真的动人。”
许成军接过书,目光落在描写社员分粮的段落:“茹老师擅长从小事里藏时代。老支书把多算的半瓢米往集体粮囤里倒,这就是普通人的坚守,不用喊为集体,却把集体放在心里。我写《谷仓》里的许老栓,也是想写这种‘不说却做’的人。”
苏曼舒忽然抬头,眼里带着点狡黠,手指轻轻勾了勾他的掌心:“那你说,我要是像你写的春兰一样,想做件‘不合规矩’的花布裙,你会不会像书里写的那样,帮我藏起布料?”
许成军白眼一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