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成为海派校园文化的标志(5.3k) (4/6)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同志~”

    窗外的夕阳透过梧桐叶,落在许成军身上。

    1979年的这个秋天,一把吉他,一首歌,把许多多人的牵挂连在一起,而这牵挂里,有南疆的风,有北乡的树,还有无数人对“归期”的盼。

    晚上回宿舍时,林一民抱着吉他跑进来,兴奋地喊:“成军!我表哥说,因为你,他这月的吉他都卖断货了!以后你就是咱上海学生圈的‘民谣第一人’!”

    许成军笑着给他递了把五香豆:“别瞎吹,就是赶巧。”

    五香豆是未来的“大编辑”买的。

    远处的广播里,不知是谁偷偷放起了《北乡等你归》的调子,晚风卷着歌声,吹过复旦的每一条路,也吹进了上海每一个盼着归期的人心里。

    但也吹来了麻烦。

    在1979年《北乡等你归》这是一首“踩线但可转正”的作品。

    和《北乡等你归》相似的有两个例子。

    一个是1979年底播放的《乡恋》因“唱法与配器”受批,一度被指“靡靡之音”,1983年春晚复唱后正名。

    另一个是《再见吧!妈妈》曾在前线传唱,但在庆功场合被“禁唱”,理由涉及对死亡的表达与情感基调。

    这首歌传开的第三天。

    不出预料的校团委书记祁连山在章培横办公室“约谈”了许成军。

    为什么约谈打双引号?

    因为在章培横的办公室能有什么力度,可想而知。

    许成军推开章培横办公室门时,还有一个年约四旬的中年人。

    “等你半天了,赶紧进来。”

    章培横面色温和,在外人面前这就是非常有担当的朱门“大师兄”!

    “给你介绍下,这位是校团委的祁连山书记。”

    章培横侧身让出位置,指着屋里靠窗坐着的男人说,“祁书记可是咱们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掌舵人’,这些年学校的文艺活动,多亏了他牵头组织。”

    祁连山正坐在靠窗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个搪瓷缸子,见许成军进来,连忙站起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主动伸出手:“成军同学,久仰大名啊。我早就听章教授提起你,说你是复旦近几年最有才华的学生之一,写得透,连歌词都带着股子旁人没有的温度,今天总算见到本人了。”

    许成军握着祁连山的手,笑了笑:“祁书记太客气了。我这点本事,全靠朱先生点拨、章师兄帮衬,还有学校给的空间,才能瞎琢磨些东西。”

    看许成军这反应,祁连山眼底闪过一丝诧异,这小子.

    真油啊!

    这话答得滴水不漏。

    既没居功,又把领导、前辈、学校都拢了进去。

    这哪像个刚满二十的年轻人?比不少机关里的干部都懂分寸。

    说好的年轻人意气风发的呢?

    章培横也从办公桌后起身,指了指桌旁的木椅:“别站着,坐。知道你这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odeshidai19790/read/97/215.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