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成为海派校园文化的标志(5.3k) (1/6)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如果有人问在1979年的复旦上过大学的学生,那一年魔都校园里谁是最有知名度的学生?

    那回答是毫无疑问的。

    一定是许成军。

    一首《北乡等你归》把许成军再一次抬到了学生群体中的高位。

    第二天清晨的复旦,雾还没散,淞庄宿舍区就飘起了细碎的吉他声。

    不是许成军弹的。

    是周海波,昨晚在操场听了半宿,今早抱着从老乡那借来的旧吉他,在楼下对着树“扒和弦”。

    手指按错弦疼得龇牙咧嘴,却舍不得停,连路过的保洁阿姨都停下扫帚:“小周,这是昨天许成军唱的那调调吧?真好听!”

    “阿姨,别捧他了,他那调子,十句对不上一句!”胡芝撇撇嘴。

    “你懂个蛋!”

    周海波刚要继续骂,就见三个穿劳动布褂子的男生跑过来,手里攥着的烟盒纸:“海波,昨天没记全歌词,你跟成军住一屋,再给咱念两遍呗!”

    说话的是物理系的赵学军,家在河南农村,昨天听“北乡的槐树下”时,想起自家门口那棵老槐树,半夜没睡着。

    “小意思!我给你抄!”

    “要签名不?”

    “许成军的?”

    “差不多!”

    周海波也是借着许成军的光,成了次名人,捧着吉他站在淞庄楼下,倒也被不少不认识许成军的要了不少签名。

    飘飘欲仙!

    爽!

    咱京城爷们就得这个范!

    “差不多个蛋,你看看你签名上面写的是许成军嘛!”

    林一民一点不惯着。

    赵学军横竖都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到,满张纸都是“周海波”三个大字!

    周海波:

    这边正围着要歌词,食堂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哄笑。

    许成军刚走到食堂门口,打饭的李师傅就把勺往铁桶里一磕:“成军同学,来!今天给你多盛勺土豆炖肉,我家丫头在复旦附中,昨天听同学唱你的歌,回家跟我闹,说要见‘弹吉他的大作家’!”

    一听许成军。

    排队的学生瞬间围过来,有人掏出钢笔往课本空白处记,有人直接把搪瓷缸递过去:“许成军,写缸底!省得丢!”

    许成军一脸莫名地刚接过缸子,这玩意也能签名是吧?

    就见苏曼舒从人群里挤出来,手里拎着个布包:“我妈蒸的杂粮馒头,中午吃这个。”

    周围顿时起哄。

    苏曼舒的室友齐月茹喊“曼殊偏心”,苏曼舒脸一红,把布包往许成军手里一塞。

    倒也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odeshidai19790/read/97/19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