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林一民请客的欲望还是被和作家许成军共同用餐的欲望打败了。
“那”
“别那了,晚上一起,食堂一起吃一口。”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林一民同志选择了紧密团结许成军同志。
从淞庄到复旦第一学生食堂的路上,林一民同志充分发挥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发掘了许成军同志在创作过程中的细节。
“成军同志,怎么想出来创作春兰这一角色的?”
“成军同志,这部作品可以算是魔幻现实主义么?”
“成军同志,怎么看待今年《外国文学动态》将拉美当代特征正式译为‘魔幻现实主义’?”
说实话,许成军现在有点后悔带着这哥们一起去吃饭。
带了个记者出门你受得了嘛!
“什么魔幻现实主义?谁说拉美文学是魔幻现实主义了?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啊,一民同志!如果发生在拉美土地上真实的事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那么文学也失去了其根本性。”
马尔克斯对魔幻现实主义标签非常抵触,他始终认为自己写的是“拉丁美洲的真实”,而非刻意制造“魔幻”。
他在访谈中多次强调:“我所有的都是对拉丁美洲现实的一种解读”“所谓‘魔幻’,只是因为外人不了解拉美现实才觉得魔幻”。
而魔幻现实主义作为外界,尤其是欧美与中文世界的批评工具,更多是基于文本特征与跨文化认知形成的归纳。
《百年孤独》内容确实魔幻,但是人家就是真实故事。
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魔幻。
许成军无奈的扶额,却看到林一民瞪大了眼睛。
“但是.”
“别但是了,非要归类的话,说把这类归类为带有魔幻色彩的现实主义,或者干脆像周主编一样直接说新现实主义来的更透彻。”
其实,马尔克斯的态度不是否定作品的魔幻感,而是拒绝用魔幻掩盖现实。
批评界的标签也不是误解,而是基于跨文化传播的必要归纳。
但两者的拉扯,反而让《百年孤独》既成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又超越了这个标签,成为对拉美现实最深刻的文学记录之一。
“阿这~”
‘打住!’
“不是,我是想说成军同志对于文学的理解非常深刻,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林一民涨红了脸,但是对于许成军的发言虽然暂时不完全认可,但是不影响他觉得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许成军也很尴尬。
误会了不是~!
好在苏曼舒和许晓梅这时候过来解围,三人早上就约好了,五点半来第一食堂吃饭。
俩姑娘一个比一个秀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