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许晓梅抬头看两人,心道:城里人谈朋友互相叫老师的嘛?
“晓梅第一次来嘛!”
苏曼舒确实是没想到办手续这一茬,光顾着见着许成军的惊、气、羞了~
最后三人还是没去吃食堂,去了卿云楼留学生餐厅。
1979年,复旦在邯郸校区东南角新建卿云楼作为留学生楼启用,底层设有简易餐厅,为外籍师生提供中西结合的餐食,如炒饭、罗宋汤。
尽管当时设施尚不完善,但相较于普通食堂,在这个年代多了不少新鲜劲。
这餐厅在80年代后逐步发展为正式的接待场所。
走进餐厅。
就感受到飘着股混合着黄油香与酱油味的气息。
这栋爬满青藤的民国小楼,原是老教授的办公处,年初才改成专供给外籍师生与待出国人员的食堂,木质门框上还留着淡褪的“团结紧张”标语,门内却已是另一番模样。
餐厅里的桌子是深棕色实木的,比普通学生食堂的水泥桌精致得多,靠窗的几张还铺着米白色格子桌布。
穿藏青色卡其布工作服的服务员端着托盘穿梭,托盘里迭着白瓷盘。
盘里要么是煎得微黄的番茄猪排,要么是撒了葱花的阳春面,偶尔能见到一小碟黄油面包。
“先找位置坐,”
苏曼舒熟门熟路往靠窗的方桌走,“这里的罗宋汤是俄式做法,就是甜菜少了点,不过比食堂的土豆汤鲜。”
她转头喊服务员,声音脆生生的:“同志,三碗罗宋汤,两份扬州炒饭,再来一盘凉拌黄瓜!”
服务员是个穿蓝色工装的姑娘,手里攥着个铁皮夹子,低头在单子上划:“炒饭要粮票啊,细粮票两毛一份,粗粮票也行,得加五分。”
苏曼舒掏钱包的动作比许成军还快,抽出两张细粮票和几块零钱递过去。
许晓梅凑过去看,眼尖发现票面上印着“SH市粮食局 1979”。
“曼舒姐,你这粮票还是新的!我细粮票得攒好久呢。”
“家里的,”
苏曼舒笑着捏了捏她的脸,余光却瞟了眼许成军。
“你哥那人,估计连自己粮票放哪都记不住。”
末了,还补了一句:“信也是!”
许成军:“.”
今天就没他说话得份。
许成军刚想说点设么,邻桌突然传来一阵夹杂着中文的外语对话。
许晓梅立马忘了粮票的事,顺着声音望过去。
桌旁坐了两个外国人,一个皮肤黝黑,穿件花格子衬衫,袖口卷到肘弯,露出小臂上的浅疤。
另一个是金发姑娘,裹着件灰绿色风衣,手里捏着本《汉语入门》。
“那是留学生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