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一如既往的繁荣。
金雨澄2012年在《收获》杂志发表的《繁花》获得第九届鲁迅文学奖。
他把60-90年代的上海的描述的淋漓尽致。
其中有几句话,许成军至今还记得。
“否极泰来,这半分钟,是上海味道。”
“如果不相信,头伸出老虎窗,啊夜,层层迭迭屋顶,‘本滩’的哭腔,霓虹养眼,骨碌碌转光珠,软红十丈,万花如海。”
“六十年代广播,是纶音玉诏,奉命维谨,澹雅胜繁华,之后再现‘市光’的上海夜,风里一丝丝苏州河潮气,咸菜大汤黄鱼味道,氤氲四缭……”
“八十年代,上海人聪明,新开小饭店,挖地三尺,店面多一层,阁楼延伸。这个阶段,乍浦路、黄河路等等,常见这类两层结构,进贤路也是一样……
魔都为什么繁荣?
后世有人认为。
秘诀之一是营造了一个梦幻般的“魔都生活”标签,让你觉得贴上这个标签自己就到了更好的层次,生活都带了滤镜。
这个标签和“美国梦”的作用类似,就是吸引认不清自己真实层次的外地年轻人来这儿,用他们的青春为大城市的资产增值。
当然也只是玩笑之语,魔都繁花背后的是国家政策和天然的区位优势决定的。
“表面是饮食男女,内里是山河岁月”。
这个年代的魔都虽然朴素,但是比别的城市还是强的不知凡几。
应接不暇的景象让许晓梅迷花了眼。
连番不断地感慨:大城市真不一样~
由此可见一斑。
很多人在上学和刚工作时没意识到一点: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很昂贵的,在魔都更是如此,大多数人负担不起。
区别只在于,男性会更早看清现实退出,而女性会有更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在七十年代已有体现,不算明显,但在21世纪尤甚。
好在许晓梅有他哥。
《红绸》完稿36万字。
发表后将得稿酬2880元,在这个万元户凤毛麟角的年代,着实是一笔巨款。
上海的侨汇房也买的起十来平了
至于其他房子,那就办法不太多了。
毕竟1979年还不构成面向大众的市场化商品房市场。
80年起才逐步扩大至部分职工优惠购房等试点。
1979年的初秋,晨雾还没散尽,复旦大学的校门就透出了几分热闹。
许晓梅好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刚走到邯郸路校门口。
就见朱红色门楣上“复旦大学”四个鎏金大字被露水润得发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