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
还有一封短信。
许成军扫了一眼,立刻合上,悄悄地揣进了裤兜。
——
中午,吃完饭后。
许成军回屋又埋头写起了。
他在这部的叙事逻辑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1979年的国内的战争题材叙事多以“中国军人”为唯一视角,呈现“我方正义、敌方邪恶”的单向度叙事。
而许成军在这本书非线性叙事通过视角切换与时空交织,融入越南士兵、后方女性、知识分子等多元视角,让 1979年的历史叙事从“独白”变为“对话”。
打破“时空线性”的逻辑,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自由流动重构历史场景,让“主观记忆”取代“客观时间”成为叙事核心。
有点类似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叙事逻辑。
他将后世的一些文学理论和流派做了“跨流派融合”。
现代主义意识流、巴赫金复调理论、后现代主义、创伤研究理论.
许成军不是为了炫技。
也不是追求“叙事技巧的先锋性”,而是为了更真实地再现 1970-1980年代中国的“历史复杂性”与“人性深度”。
以复调理论为例,这一理论关键在于“每个角色都有独立的思想与声音,作者不强行赋予‘正确立场’”。
许成军通过非线性叙事让“中国军人、越南士兵、后方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平等呈现。
在1979年谅山战役的同一战场产生了双重视角。
许建军视角:“红绸包着的合土包不能丢,这是思源的念想”
阮文孝视角:“鲜血染红了纱布,我们为什么又要开枪?”
两个视角通过“红绸”这一意象在同一时空碰撞,许成军未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让两种声音自然对话,区别于传统战争的独白式叙事。
有利于挖掘人性。
至于什么应用西方理论?
拜托现在这些理论一大部分还没出来。
我用的是中国古典文论转化的辩证和拓展思维
这叫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化——新现实主义文学。
许成军在沉思时,
许晓梅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到了许成军身侧,拿起来许成军的稿件,一页一页地看着。
“哥,你这都写了快二十万字还没写完啊!”
“还早呢,我准备写个长篇,估计要三十万字以上了。”
“哇,这么厉害,哥加油!”
许成军揉了揉眉头,他也没想到第一篇长篇竟然给了军旅题材。
在叙事结构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