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动作,一个特写。‘水声响’,这是音效。它是一个完整的镜头,但它是一个被动的镜头。观察者站在远处,记录下了这一瞬间,故事到此为止。”
“现在,我们来看张宗昌的这首《大明湖》!”
陈宇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激情。
“‘大明湖,明湖大。’开篇,同样是场景,但气魄完全不同!
不是幽寂的古池,是广阔、明亮、充满生机的大明湖!
这是广角镜头,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是开阔的,而不是封闭的!”
“‘大明湖里有荷花。’镜头推进,从湖的全景,聚焦到了湖中的景物——荷花。荷花在我们的文化里,象征着什么?高洁,美丽!画面立刻就丰满了!”
“‘荷花上面有蛤蟆。’镜头再次聚焦!从荷花,移到了荷花上的主角——蛤蟆!
注意,他用的是‘蛤蟆’,不是‘青蛙’。
青蛙听起来更雅致,但蛤蟆,更生动,更土气,更具有生命力!它就那么趴在那儿,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形象,跃然纸上!”
随着陈宇的解读,直播间里,许多观众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了。
他们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电影分镜。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句!‘一戳一蹦跶’!”
陈宇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道。
“这是整首诗的灵魂!是它超越那首俳句的根本所在!”
“‘一戳’!这是什么?这是互动!俳句里的青蛙是自己跳的,那是自然现象。但这只蛤蟆,是被人戳了一下!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画面里,除了蛤蟆,还有另一个人!一个可能是顽童的手指,一根可能是路人的树枝!故事里出现了第二个角色!”
“‘一蹦跶’!这是反应!这个词用得太绝了!不是‘跳走’,不是‘跃开’,是‘蹦跶’!
一个‘蹦’字,充满了爆发力。
一个‘跶’字,带着慌不择路和滑稽感!
你能瞬间脑补出一只蛤蟆,手忙脚乱,姿态狼狈地在荷叶上跳开的动态画面!
这里面有动作,有情绪,有戏剧冲突!”
陈宇的声音在书房里回荡,也清晰地传到了近亿观众的耳朵里。
“现在,我们再来对比!”
“一首诗,是一个观察者,对一个自然现象的静态记录。它很美,但它是死的。它是一个结果。”
“另一首诗,是一个参与者,与一个生命体之间的动态互动!
它很简单,但它是活的!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场景,有角色,有动作,有冲突,有结果!
它甚至还有隐藏角色和无尽的想象空间!那个戳蛤蟆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戳?戳完之后他是什么表情?蛤蟆蹦跶到哪里去了?”
“各位,告诉我,哪一首诗,更像一个‘动画剧本’?”
话音落下,整个直播间,陷入了长达数秒的死寂。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