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校园诗人聚在一起,为了“余切重新回到文学院”而庆祝,就连路不宣都破天荒的拿出自己的钱来打牙祭。
学一食堂。
程国平对几位朋友道:“余切回文学院,以后是一件要刻在碑上的大事情!”
“我们文学院看起来厉害,大师云集,实际不是那么回事。我们这一届人人都是状元,都是冲着那么多教授来的……可他们却没几个能真的教我们。”
“中文系的教授,多如牛毛;中文系的博导,一驳就倒。”
褚付军也说:“那些真有水平的大师们,现在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实际教我们的却是人才青黄不接下的青年教师——中间的生力军真空了。和从前相比差得太多!”
“不是余切需要文学院,而是文学院需要余切——现在我们可以重新拍胸脯的说,我们又是第一名!”
“路不宣,你怎么看?”
路不宣抬头说:“我知道读中文系原来不能做官后,就没怎么上过课。你说的这些国学大师,我一个也不认识。”
程国平笑道:“不认识也没关系,现在不同了,你能看到一个处在全盛期的文学教授是什么样。这有可能是我们这辈子亲眼见过最厉害的人物。”
“比那些干部还厉害?”
“当然了!你知道教授也有行政评级吗?燕大的一级教授相当于部级,二级是副部,三级是正厅,四级是副厅……就算是刚做上教授,最差也是市级干部那样的级别!”
褚付军在旁边听得也愣了:“原来做教授地位这么高!和讲师简直是云泥之别,怪不得大家都想来做教授!真是人生的一次‘跨龙门’啊!”
他们的对话被旁边的人听去了。大家都陷入到了对未来的迷茫:中文系很少有真能走文学这条路的,大部分还是要进入到机关单位。
机关内,所谓一个科员就把你压得死死的,哪里有人想到燕大教授竟然是这么高的地位!
路不宣忽然问:“余老师真的会教我们吗?”
两人都愣住了:“会……吧。”
——
做教授对余切来讲,一开始没什么区别。
一般的讲师做到教授,最大的感受就是物质上真的极大富裕了,这一时期的文科教授怕是比后世还要爽。
余切却根本不在乎那点工资,他把工资都捐了。
整个中国有两个不拿工资,完全靠稿费生活的作家,一个是巴老,另一个就是余切。
如果再算上教职工作也不拿工资的,可能只剩下余切。
但对于余切身边的人来讲,情况就不一样了。余爸余妈把这事儿当做光宗耀祖的事情,有几天每天都打电话过来。
张俪在家里拼命学习,有时都不让余切抽查她问题了。陈小旭在片场看起了书,原先陈小旭对读大学嗤之以鼻,现在忽然觉得有必要了。
就连远在泰国拍戏的宫雪,都想尽办法给余切打了一通电话贺喜。
可见中国人很认可教授这个职位。
27号,余切替胡岱光上课,事前没有通知。一开始明显有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