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甲骨文碎片收集中 (1/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月末,余切前往安阳。

    《十月》派了个编辑陈东杰来跟随他,准备写一篇报告文。总编苏玉特地给余切打电话说:“这个小陈很有些天赋,和我们不一样,有时候我觉得他像是你,有很多怪想法……”

    “你们在路上肯定有很多话可以聊。”

    陈东杰毕业于鲁省大学,本来是要再读硕士的,他考上了人大。但是去年来京城旅游时,陈东杰慕名参观文学圣地《十月》杂志社,而后被《十月》编辑部的氛围感染到了。

    得知《十月》在招聘实习编辑,他一念之差来了《十月》的报告组,做起了编辑。

    《十月》内部有多个组别。组当然是最牛的,待遇最好,常和名家巨匠接触,稿酬很高,从来不缺人。

    诗歌组也不赖,翻译组也可以。

    报告组的席位要差一些,有时会有空缺。因为报告组的编辑要长期出差,在那些偏远的地方取材,几个月写一篇报告吧,不仅每千字的单价低,而且很难出版成册赚第二次钱。

    不过,《十月》的总编苏玉干过一段时间报告组组长,苏玉是新闻系毕业的。

    进杂志社后,陈东杰幸运的参与了《文化苦旅》(报告文学)的编纂工作,表现很好,于是张守任也很赏识他。

    社内两位大佬都赏识他,陈东杰就起飞了,才工作没多久,杂志社就给他派了个这么重大的工作。

    他自己惴惴不安,余切也问他:“以前来《十月》没见过你啊。你肯定很有本事,不然为什么让你来独当一面。”

    陈东杰腼腆道:“我是被苏编派来的。她觉得《十月》应该年轻化,现在的《十月》老编辑太多了,可能我占了一些便宜。”

    余切听罢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他其实想到了张守任,不知道这个老同志还能再干几年。三年过去,人们已经忘记了埋葬在八宝山的王世民,不知道余切这些熟人们,有几个还能被千禧世代提起。

    文学正在换代,新作家起来后,新编辑也要逐渐起来,盛行于五六十年代的那一批老人们,要逐渐彻底被淘汰掉了。

    不过也有不服老的。胡后宣就是这样。

    五十年代,国内为研究甲骨文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郭莫若做组长,胡后宣做副组长,胡后宣还经常和钱忠书等人讨论。

    现在三十年过去,当初的人都离开了,胡后宣的合作者,从郭莫若、钱钟书变成了余切和美国书商哈珀。

    余切和陈东杰谈到这个事情:胡后宣时代的老人们在逐渐离开舞台,失去了对文学和做研究的兴趣。

    陈东杰听后给出了一个让余切觉得大胆的结论:

    老前辈们不是失去兴趣,而是没有舞台供他们发挥了。

    “就是字面意思上的,他们被新来的人超越了。”陈东杰用小心的语气,说着特别讨打的话。

    “即便非要写下去,也不会得到很体面的结果。”

    余切顿时觉得,这个陈东杰好像有些水平。

    确实是这么回事,但国内敢说出这种话的还是很少。人们喜欢厚古薄今,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一时的作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豪1983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enhao1983/read/97/46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