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余切的第一个资助者(二) (3/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荣誉后,他已经接近于无冕之王,今天的中国人太看重对外战绩。

    余切曾写《大撒把》,批判那些无论如何也要留洋的学生们。而现在那些留洋的学生们,为了拿到签证,常常和大使馆的美国签证官谈论《地铁》,伪装自己是一个爱国、有情怀的理想者。

    太幽默了。

    如今他正在角逐西语届的塞万提斯奖。

    越是真正的文学家,越是清楚“塞万提斯”的价值。这个奖似乎仅次于诺奖,要求“任何一个得了诺奖的作家,都不能获得塞万提斯奖”,同时,如果先得了塞万提斯奖,这并不影响此人角逐诺奖。

    目前没有人做到过这件事情。

    因为诺奖似乎在和它较劲。

    凭什么你能单方面对我进行排除法?

    这岂不是表示,我低于你吗?这怎么可能?

    虽然如此,“塞万提斯”奖的胆大妄为,还是让他在文学家中博得了名声。如今,在这一奖项颁发前,文坛已经兴起一股对余切研究的风潮,称之为“余学”。

    倘若余切真拿奖了,这些“余学”当然很具有先见之明。

    没拿奖也没关系。

    没有塞万提斯,还有其他奖项,只要他写出文章,这是迟早的事情。

    文学院史上最年轻的老师,他已经在大师英灵殿的门前,而我却回到了被退稿的日子。为什么几年过去,竟然能从望其项背,到项背的影子都望不到了?

    金陵艺术学院的一群文学青年给了苏彤启发。

    他们的本校刊物上,刊登了流行于京城高校的《烛光‘夜’话》,并在新生群中举行了辩论大赛。

    这个首次刊登在燕大校报的文章,如今正借助于燕大在高校圈的影响力,逐渐向南扩展。

    正方的观点是“在今天,我们仍然要读书”;而反方则是“读书不如下海”。

    作为金陵艺术学院出来的文学编辑,苏彤受邀旁听了学校的辩论。只见到正方率先引用了《烛光‘夜’话》的观点:“读书本就不是万能的,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就算这件事情,今天看起来没价值,却也是我们要去承担的。”

    “因为我们是中国的大学生,时代赋予了我们进取的责任。”

    反方也辩论得精彩:“你这里有很多宏大的观念,却忘记了你自己。你被这些观念麻木了,现实的情况是,家里需要你来养,你自己的人生,需要你来奋斗,你只能为你自己负责。”

    “现在知识已经卖不出价;下海,却可以大大改善你的生活!”

    的确如此啊!

    苏彤都想鼓掌了!

    他做金陵艺术学院的辅导员时,工资只占他稿酬的三四分之一。而他那会儿绝不是一个多么有名气的作家,你就知道如今的工资有多么低。

    何况是去下海捞钱?

    一把沪市生产的雨伞,千里迢迢运到京城来卖,即便加上运费也要比当地的雨伞便宜。

    因为当地的雨伞是从沪市国营厂直接购买的,那是官方价。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豪1983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enhao1983/read/97/46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