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燕大的“吃饭”福利 (3/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nbsp;   “你会见到我的。”

    又有人问:“下一次代课,是不是还是余老师来?”

    “我不知道!”余切说。

    其实是不太可能见面了,给胡岱光代课是一次偶然。起码还得再过几年,余切才会做转型教授。

    而那时候这些人自然已经离开了。

    余切用上了钱忠书曾回答书迷用过的话:“你吃了个蛋,未必要见那下了蛋的母鸡。在你感受到我来过时,我已经在你身边了。”

    拉开窗帘、打开窗户,阳光透进来,恍若隔世。

    路不宣忽然道:“我叫路不宣,余老师,你记得我吗?”

    余切很惊讶,点头笑道:“我记得你。”

    又有人说:“我叫马亚楠!余老师!”

    “我也记住你了。”

    “周海涛!”

    “记住了。”

    “李贺。”

    “记住了。”

    所有人都把名字说给余切听。余切耐心的和每一个人握手,这给校报的编辑马亚楠留下很深印象。

    她回去把这一场谈话简明扼要的写下来,称之为《烛光“夜”话》。

    她回忆余切当时的模样,即便已经过去几个小时,现在想起来仍然让她心神激盪。了些时间平復自己的情绪后,马亚楠写道:

    “人生中失败是长久的,而成功是一时的。如何对待失败,却把我们分成了两种人—这是余老师前不久和学生们的谈话。这个时代为何要读书?余老师给出了答案。”

    “他说,读书本来就不是万能的,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就是这样的学生,时代赋予了我们进取的责任。这是余老师作为师兄的寄语。”

    写到这里,马亚楠忽然意识到余切的话存在矛盾。但她不知道矛盾在哪里。

    余切的演讲这么精彩,不能浪费掉了他的话!

    马亚楠拿著稿子到处问。

    不过,马亚楠是个本科生,家里也没什么背景。现在又十分忙,大家赶著写文章,一时没有人搭理她。

    《燕大校报》的前身是《燕大日刊》,创立於民国蔡圆培时期,虽然名义是个校报,实则对教育界很有影响。小小一个校报,里边的人各自都有来头。

    有个叫卫国英的女编辑,恰好也在校报的办公室。她是专业编辑,特地被调来校报的,业务熟练,总能很快的把事情做完。

    卫国英正好有空,她见状道:“小马,你怎么了?”

    马亚楠才说出:这是一篇“烛光『夜』话”。

    “什么烛光夜话?做新闻,不要藏头藏尾,搞大学生文学那一套。要让读者立刻知道写的什么。否则,他们就会失去兴趣。”

    “这是余切的烛光夜话。”

    “什么余切?是哪个余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豪1983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enhao1983/read/97/46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