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关系破裂和代课(改) (5/7)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sp;当时是用在那些贷款上学的美国学生身上,而舒尔茨这里,应该说的是后发国家的研究学者。他们都面临极大的劣势,却给自己设了一个极高的目标。

    他们心高气傲,但有时也会感到疲惫。只有少数人可以完成蜕变。

    舒尔茨说:“我想给你们捷径。说实在的,我没有什么坏的想法。”

    这话触动了林一夫,他叹气道:“我宁可走最难的那条路,而且这就够了。”

    余切则说:“我们彼此之间就是捷径。”

    舒尔茨最后拥抱了自己的弟子,倒也很洒脱,林一夫哭了。

    飞机在跑道上滑行,随后冲上云霄,十几个小时后抵达芝加哥。考虑到舒尔茨的年纪,这确实可能是师徒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林一夫怔怔的站在那,余切问他:“后不后悔?”

    “不后悔。”林一夫说,“芝加哥学派反凯恩斯,也就是反大组织。这是个国内学者的悖论,要做出成果就要抛出芝加哥的理论,抛出了芝加哥的理论就不可能得到成果。我早明白了。”

    余切拍了拍他的肩膀:“舒尔茨是个好人,但他也有立场。说起来,我见过杨振宁……杨先生在美国呆了很多年,一直没有转国籍,后来他改了,也走到了更高,然而一辈子不敢告诉自己的父亲。这是不是一种遗憾?”

    林一夫问:“你问过他?杨老感到遗憾吗?”

    “遗憾!因为他的名字‘振宁’,就是振兴他的家乡怀宁的意思。这是他父亲对他的期许,我要说‘sorry’(遗憾)了,这不是一个名垂青史的理论物理学家的错。”

    “sorry?”林一夫反复念了这词几次,“这个词用在这里,真合适。”

    ……

    舒尔茨虽然走了,他邀请余切来芝加哥读书的事儿还没完。

    当天听到的人挺多,直接在小圈子爆炸了。历一宁也邀请余切在他那读博,堪称是三顾茅庐,随后,隔壁的水木大学有学者也发出邀请,余切都婉拒了。

    没想到,这让胡岱光相当感动。

    二月上旬。

    燕大已经开学,余切久违的来了学校教室。

    他要代替胡岱光上一节课。

    由于胡岱光已经退休,这是一堂选修课,专门研究西方经济学现状的。胡岱光是国内最早引入计量经济学,以及编撰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人物,他的课程很受欢迎。

    不过,八十年代的学风很差。燕大也不例外。

    眼下有一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前两年已经这样了,现在更加夸张,校园场地和学生宿舍成了“贸易中心”,学生在这里摆摊设点,卖衣服、音像制品、杂志等东西。

    教师到堂授课,1\/3学生缺席已司空见惯,有时甚至一节课只有十几人乃至几个人来听讲,几乎每个教室的前两排都是“虚位以待”。

    俞敏宏——就是那个被打碎眼镜的西语系同学,如今也在燕大任教。他的英文课几乎就没人来,最少的时候只有两个人。因为文科不好就业,也不好留洋,所有文科专业都是逃课重灾区。

    胡岱光的课好一些,七十八个人,不过逃了区区三十二个而已。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豪1983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enhao1983/read/97/46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