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余切推荐过她看《经济研究》。他说:“我们这个年代,中国所有赚钱的路子,都在这上面。并不在新闻上,因为新闻要晚这些研究两三年。”
“智囊团也会在这里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在这里分出胜负——你就知道后面会怎么做。”
这难道是余切以后的单位?
这是余切的领导?
却听到林一夫讲了个很严肃的事情:
“余先生,你还想再进步吗?”
“当然了,进步谁不想?”
“舒尔茨先生认为,你不应当浪费自己的经济学天赋。他认为你是传播界的宠儿,比别人更容易在这一行取得成功。瓶盖做货币,是一个天才的想法——再也没有什么比喻,能比这更直白的形容今天的信用货币,其实一文不值。”
“我确实是个家。”余切强调了后三个字。
林一夫耐心道:“你可以是个家,只是额外花一些精力做其他的,这不冲突。”
林一夫没有谈到舒尔茨所谓的“双诺贝尔奖”,因为那太困难了,而且也太遥远。
余切如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是极可能的事情,而其他却几率渺茫。这并非是给余切贷款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这涉及到诺奖的一个内幕:
在芝加哥生活的几年时间,林一夫真正接触到顶层学者是如何走上登神那一步的。
为什么芝加哥学派可以频繁出现诺奖学者?
他们不仅仅是在经济学上有建树,在传播学,在建筑学,在物理,在生物——他们有近百位诺奖学者,像一个工厂一样刷诺奖。
要拿诺奖,首先要诺奖学者提名,再进入到评选环节。
在文学上,评奖人总共只有十八个老头。在余切有那样传奇的经历之后,他所欠缺的就只剩资历。由于“拉美大爆炸”的巨大影响,世界文坛中有许多为余切说话的人。
余切发掘出了聂鲁达的真相,这导致全拉美获得过诺奖的文学家,每年都会给余切提名,年复一年,直到他也进入到这个俱乐部为止。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诺奖作家,愿意为余切说话的人,也大有人在。
那十八个评委老头会看余切的名字,看到头痛。
然后他们会迫于压力,不得不给余切这个荣誉。
而经济学并非如此,世界上有大约五千个顶级经济学家,他们都是诺奖的评委,他们当然会选自己人,并且瞧不上其他人。
而这五千个人当中,目前没有一个中国人。
没有人提名,中国人怎么可能拿到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呢?
余切恰好是这个体系的bug,他是一个很有知名度,并且能吸引别人的中国人。就像是舒尔茨看到的,那些“对余切不屑一顾,实际上却很想和他说话”的物理学家,总在围着余切的书转。
因此,余切再拿一次文学奖,或是跨界拿一个经济学奖,都要比目前全中国其他所有人加起来的概率还高。
这不是说余切一人抵一国,而是这操蛋的评奖系统如此。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