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外战内行,内战内行 (4/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余切打了个喷嚏。

    《人民文学》一个年终总结,一小半在写他。

    他收到了《人民文学》寄来的样稿。

    这是不容易的,稿子由新化社的同志从首都带来,如果走快递,恐怕要有几个月。

    让胡后宣邀请宝岛学者是余切的点子。

    胡后宣这个人就是不会来事,他不知道怎么包装自己的东西。甲骨文的发展其实相当坎坷,这是胡后宣为什么要广邀天下英雄,增加影响力的缘故。

    甲骨文的破译到现在已经接近于停滞。总共发现约四千多个字,破译了的只有一千多。再过几十年,也没有新的进度。后世绝望的社科院发过“一字十万元”的奖励,相信群众的力量,最终群众们只破译了一个字。

    要想破译成功,在这个时代里面的胡后宣,他认为要请外国专家来。

    外国专家专治疑难杂症。

    而余切认为,恐怕要用到将来的人工智能。

    甲骨文真正的意义在于传承,这是个文化上的纽带。把它做的更有影响力,更酷炫,有利于余切的名望。

    最早在清朝时就有学者发现不对劲,当时这些写了字的龟壳被作为药材磨成粉熬药,这个学者经过研究明白了,这些字是殷商时代的东西,之后散尽家财把所有他看得到的甲骨文全买了。

    民国时期,郭莫若等文学家,开始把精力用在了破译甲骨文上——不光是为了个人学术成就,也是为了塑造民族共同体。

    民国政府财政还是比较紧张的,一听说还有这种大用,仍然为此拨出了一笔钱。

    中间因为战乱,研究停滞了。49年,上千个甲骨文的碎片被带去了宝岛,还有一部分被带去了日本,被带去日本的那一部分被追回来了,当时一些学者激动得拥抱起来。

    它某种程度上,是“文字版本”的敦煌。

    研究这个,比花钱购买圆明园被抢去的铜首有用多了。

    每一代文学家都有人去搞甲骨文,这事儿在中国文坛甚至形成了某种惯例:即便是流沙河,即便是马识途,晚年了都想在甲骨文领域发挥余热。

    余切对甲骨文一无所知,却可以发挥一些财力和影响力。

    如此,在将来有一天甲骨文被全部破译出来时,人们想到这个“甲骨文传承脉络”,也会看到站在八十年代的余切对他们笑。

    世界甲骨文大会召开的时间在二月份。恰好是中国新年后不久,余切到现在已准备打道回府。

    这一年对他来说很重要,但余切一直没怎么休息。他打算回去后当一段时间的宅男了。

    “巴老写的《随想录》用了八年,四十万字,现在还没结束。今年以来,我已经写出百万字,我明年要好好休息。”余切在镜头前说。

    余切罕见的露出了疲态。

    纪录片到现在已接近尾声。余切这话一出来,大家竟然有些不舍。

    一个多月以来,摄制组们看到的新闻比过去几年都要多。余切经常请他们吃饭,张口闭口“同志”,也让人心生好感。

    作为媒体人,中国记者在海外常常吃亏,口语不好,写的新闻也不容易进入西方版面。因此,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豪1983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enhao1983/read/97/46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