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余切已成为美国一流作家 (4/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

    刘祥成很欣赏这个中国女记者,而且很同情她。他们两个都是1951年生人,今年都是35岁。

    为啥创作的武器库差别那么大呢?

    因为刘祥成高中后就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而邵琦尽管是干部子弟,却有七年的时间在当土木工人和学习塞尔维亚语——这种语言从新闻上来讲,基本上给不了大新闻。

    除非塞尔维亚所属的南斯拉夫联盟,有一天爆炸了,这也许会热闹一阵子。

    刘祥成成说:“我拍过洛杉矶和汉城的奥运会,两国的总统站在体育馆的中心致辞,我拍过甘地夫人遇刺,我拍过阿富汗战争……之后我长期呆在燕京,我感到会有下一个了不起的新闻诞生。”

    “那你为什么来了哥伦比亚,来了波士顿?”

    邵琦忍不住问。

    刘祥成真的想指点她:“因为新闻需要聚焦。一个时代虽然是无数人共同造就的,但我们不可能拍摄全地球那五十亿人,在我们的新闻中,有一些聚焦的人物和瞬间,足以代表这个时代!我们要跟着这样的人跑。”

    “余切虽然不在中国,但他现在是中国的一部分。”

    邵琦若有所思。

    难道是跟着领导跑吗?

    领导在哪,我在哪?

    刘祥成不知道她想什么,继续道:“有一天我看到,一些燕京的大学生来买《时代周刊》,他们是凑钱来买的。我太知道他们花了多少钱买书,但他们真的很快乐。”

    “所以余切是这样的人。我们得拍摄这样的人。”

    刘祥成的解释没有让邵琦完全满意。

    她觉得双方文化不同,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而且,刘祥成这种拍摄手法是宗教式的,就是说,他会把每一个主人公都拍摄得像时代注定,就像是某种宿命论一样。

    中国人是不相信宿命论的,有没有那种更合适的讲故事手法?

    邵琦冥思苦想,她天天都跟在余切后面。

本章完

文豪1983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enhao1983/read/97/46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