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一民从作协出来,拿着邀请函去了一趟人艺,将这喜讯告诉了曹禹。
曹禹乐呵呵地说道:“你来的时候,我已经接到老沈的电话了。老沈说部里对这次获奖很重视,甚至要比意大利的诺尼诺和美国图书奖都重视。
这是咱们华人内部的文学交流,而且是大陆作家获得文学奖,这意味着在华人作家里面,大陆慢慢地将处于一个引领地位。这种聚光灯产生的聚集效应,将是巨大的。”
曹禹从刘一民手里接过邀请函看了一会儿,看完后再次递给了刘一民。
“我明白。”刘一民说道。
这个文学论坛不是第一次召开,姚雪垠就去过一次,可惜是看别人领奖,产生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谈完文学奖的事情,曹禹指了指桌子上的《绣春刀》:“有点意思,可惜不能排成话剧。”
“老师,《绣春刀》确实不适合,以后总有适合的。这是给八一厂写的本子。”刘一民说道。
曹禹点头说道:“《霍元甲》卖了两千多个拷贝,八一厂也急喽,明朝锦衣卫这个题材,非常有趣。”
不过曹禹饶有兴趣地跟刘一民讨论了一下明朝的历史,尤其是黄仁宇写的那本《万历十五年》。
“明实亡于万历,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明朝皇帝靠宦官和锦衣卫制衡大臣,万历深居内宫,也可控制朝堂。一民,你觉得宦官和东林党对明朝灭亡的影响谁更大?”曹禹问道。
“自古私心往往是最难克服的,封建王朝都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朱元璋号称要与百姓共天下,最后还是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这个群体有大义者,但同时他们也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明朝的东林党更为复杂,明朝中后期,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他们是地主和商人的集合体。而南方又是对峙后方,打仗要靠南方的白银,南方不免觉得有些无辜,毕竟清朝的铁蹄踏不到南方,他们想保护自己的利益”
刘一民对明末政治进行分析,魏忠贤权倾朝野,但也知道辽东局势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他依附于皇权,明朝亡了他也便亡了。
士大夫这个群体,更想要的是掌控皇帝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刘一民说出了自己的结论:“要是魏忠贤还在,明朝或许还能苟延残喘几年。掌握朝政的东林党,并不懂军事。南明风雨飘摇之际,且仍然内斗不止。”
刘一民的最终观点是,东林党里面或许有不错的人,有为国为民的士大夫,但这个群体具有腐朽性。
就像地主阶级,或许有真正靠辛勤劳作成为地主,对佃户相对不错的乡贤,但地主阶级作为剥削集团而存在,本身就是错的。
能代表地主阶级的不是小地主,而是士绅。在治权不下县的时代,他们掌握了基层的行政权。再大一点的,就是家有大官的官僚地主。
曹禹听完后说道:“是啊,私心最难以克服。”
从曹禹办公室出来,刘一民去跟朱霖见了一面,她和蓝天野一起排节目。
临近中午的时候,刘一民回到了华侨公寓。
下午回到燕大,严家炎和中文系的众教授,向刘一民表示祝贺。
隔天报纸上刊登了刘一民荣获金狮文学奖的新闻,宣称这是刘一民确立自己在国际华人文学界地位的重要象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