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3/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在书房里哈哈大笑起来,钱老脸上的心情好了许多。刘一民趁机再次跟钱老聊起来郭老的问题。

    钱老这次讲了很多,得知刘一民要给邓老写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也讲了和邓老的故事。

    “老邓和永怀的性格差不多,都比较内敛,我呢,你也看出来了,我的性格就比较外向一点,爱跟人交流。我研究导弹,老邓研究核弹,我们的目标是将核弹装到导弹上。

    84年阅兵的时候,你看到那个东风五,就是两弹结合的成果。”

    刘一民笑着说道:“我当时重点看了,东风五很大,当时也详细的进行了一番讲解。”

    “是啊,它是国之重器。”钱老郑重地说道。

    “其实讲解那么多,我觉得一句话就够了。”

    “什么话?”

    “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钱老听到这句介绍语很满意,不过还是说道:“现在还不行,射程一万两千公里,只能覆盖绝大部分地方,不过抵住美国人的喉咙是够了。”

    钱老的办公桌上还有一封建议信,那是王淦昌、王大珩等一众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因为是86年3月提出的,被称为“863计划”。

    863计划在国家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重点布局,提前布局,才有了后来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慢慢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刘一民下一个要采访的就是王淦昌王老,邓老亲密的战友,78年从九院调回了燕京,在二机部部里任职,不过82年辞去相关职务,从事激光核聚变研究。

    下午,刘一民马不停蹄地去采访王老,钱老也提出随行,正好跟王老聊一聊这个追踪国外先进科学的倡议。

    刘一民采访非常有急迫感,根据历史,86年6月解密了邓老事迹,7月底邓老就逝世了。

    王老住在中关村的“特楼”,本名叫做中关村科学院科源社区,核心是三栋楼——13、14、15号楼,钱老曾经也在这里住过。这三栋楼被称为“特楼”,里面住过8位两弹一星的获得者,六十多位科学家。

    这里守卫也非常严密,对面不远是燕大的职工宿舍楼。

    建筑是红砖三层坡顶小楼,楼道并不宽敞,反而非常狭窄,外面绿化很好,不过现在这个季节,树都是光秃秃的。

    “永怀住在13号楼,他的妻子李佩同志还在。唉,我见到她,就想到永怀。”

    这三栋楼后来被当做文物保存了下来,其中离不开李佩的奔走呼吁。

    王老站在十五号楼门口等他们,看到钱老立即走过来伸出了双手,钱老指着刘一民说道:“这是刘一民同志。”

    “一民同志,很早就听说过你了。你的《横空出世》我们都看了,你的《祖国不会忘记》,我也会唱。你跟钱老的广播节目,我之后还等着听呢。”王老热情地说道。

    钱老笑着说道:“他对目前国内年轻人的影响很大。”

    刘一民赶紧说道:“在您两位科学家面前,我就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听众主要是奔着钱老去的。很多科学家的事迹不能解密,要不然咱们国能多出来好几个诺贝尔奖。”

    王老轻松地说道:“诺贝尔?不得也没有问题,历史和人民发给我们的奖杯最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wenhao19780wodegeiwentanshangtangke/read/97/645.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