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教授都还没有走,还在议论着杨诲编的教材部分。
朱光遣嫌弃人多有点乱糟糟的,于是说道:“都出去吧,等我们全部编好了,你们再赞叹不迟。”
刘一民将已经编好的内容整理了一下交给严家炎,这算是阶段性成果了,必须让出资方看一看,投入的钱没有打水漂。
“一民,今年准备举办本科生的论文答辩,你到时候参加不参加?”严家炎看完后将资料重新递给了刘一民,丝毫不谈经费的事情。
刘一民说道:“不参加了吧,79级学生我都没教过,也没指导过论文,我就不参加了。”
“行吧,不过到时候毕业颁发毕业证,你得参加,出去吧!”严家炎也没打算让刘一民参加,只是不想让刘一民开口要经费而已。
“严教授,我还有个事情。”
“不,你没事情了,出去吧!”严家炎不耐烦地说道。
“严教授,有人挖我去他们学校。”
“去吧去吧!啥?”严家炎“腾”的一下就站了起来。
“瞧您一惊一乍的,跟您开个玩笑,当然也不是问你要经费,你别害怕。”
“我害怕什么?中文系这点经费.还真是拿不出来。”
领导可能都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说大力支持,可是真到要钱的时候,可就抠抠搜搜了。
“刚才啊,杨教授跟我讲,您以后就是名正言顺的系主任了,我提个小小的建议。”
严家炎喝了一口茶,淡淡地说道:“讲!”
“刚才杨教授还给我讲,说咱们中文系要多培养实干的人,不能培养空谈的人。我有个小想法,就是将解放前的《毕业歌》作为咱们中文系的毕业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好,这是个好事儿,同意了,到时候毕业颁发证书的时候,你带头唱。”严家炎说完,看向刘一民问道:“还有事儿吗?”
“您不让我说啊?”
“说吧,搞得咱们中文系没民主似的。”
“就是经费的事儿!”
“出去!”
“好!”刘一民拿着资料转身走出了严家炎的办公室。
中文系的阶梯教室,崔道逸受邀回来跟学生讲发表的分享会,主要是讲如何写作,如何发表,最重要的是写出来找谁发表。
刘一民作为崔道逸亲的师弟,自然得来捧个场。
“同学们,要想发表,立意要好,立意好了情节不好可以修改,但要是立意不好,修改都修改不了。
这两年改革文学和军事题材的逐渐增多,改革文学都不陌生,提出者就是咱们燕大的教授,在后面坐着呢。大家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变化,去写,去记录时代.
最后中文系的同学们,我作为大家的师兄,愿意当大家前行路上的垫脚石,写好的可以让师兄帮忙看看,争取能够发表到咱们国刊《人民文艺》上。
刘一民副教授,第一篇就是发表在咱们《人民文艺》上,接着开启了他那波澜壮阔的写作生涯,一篇又一篇,篇篇攀高峰。”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