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谈起工作,刘振云也有点苦涩,讲起领导也忍不住骂几句。
“振云,你跟郭见梅怎么样了?”
“嗐,就那样呗,小郭也要毕业了,我在《农民日报》工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分到房子,燕京居大不易啊!”
刘振云掰了掰手指,物价上涨的快,他是个年轻人工资低,养活自己都够呛。
“有房子的结婚不一定有你们幸福呢,到时候你们两个双职工,结婚了,分房子也快点,单位都是优先解决夫妻住房。也不用担心,还有朋友呢!”刘一民笑呵呵地搂着刘振云的肩膀。
话并没有说的那么直接,不过刘振云还是感动地说道:“一民,谢谢你了,放心,等有需要了,跑不了你的。不过现在还是让我采访采访你,帮我挣个稿费吧!”
刘振云话锋一转,就准备工作。
“你想问什么,各个报纸都问完了!”
“你还是小瞧了我的职业能力,天下就没有问完的问题,只有没有问的角度。你跟我讲讲,你在旧金山文物的事情。从土里长出来的作家,心系从土里挖出来的文物,你瞧我这个选题咋样?”
刘振云将自己在笔记本上写的问题,递给了他看了一眼。
“真有你的!”
媒体大多都是集中于“十五万美元和领奖”的事情,还真是鲜有人提及文物的事情。
两人一边喝茶一边聊,聊了两个多小时,刘振云将笔盖上起身说道:“好,今天先到这里,我挣稿费去了。”
“大志和学勤最近怎么样?”
刘振云酸溜溜地说道:“大志一张报纸一杯茶,单位一坐一整天。听说他们单位因为他是燕大大学生,都要给他分房子了。羡慕死我了,早知道不在燕京了。住房太紧张,单位挤压的人多,加上老员工从四合院腾退,也得安置,轮到我猴年马月了。
至于学勤读研究生,也挺好的,中文系说忙也忙,想闲也就那回事儿!”
“你虽然没房子,但你也忙啊!”
刘振云:“.”
“哈哈哈,别心急。大志清闲可不一定有你开心,咱们这代大学生,谁愿意闲下来当个改革开放的旁观者呢!”刘一民拍了拍刘振云的肩膀鼓励道。
“那是,大志时常觉得没意思,宁愿到县里面当个科员跑来跑去!”
经过报纸的宣传,刘一民这个典型也彻底的树立了起来,学习刘一民在年轻人中成了一股热潮。
也有人看到了机会,一些仰慕西方的年轻诗人作家,在暗自揣摩,外国的大学能给刘一民十五万美元,那自己值个几万不过分吧!
自从新诗人跟刘一民一战之后,加上民间诗刊《今天》等一众杂志被关停,新诗人一蹶不振。除了极个别的例如舒婷等名声较大的外,很多都没了影响力,日子过的并不好。
心中也藏着对刘一民的怨恨,殊不知刘一民这也是救了他们。要不然在接下来的1983年下半年,他们的日子可不会好过。
1983年的一月,是属于刘一民的一月,是属于《雷场相思树》的一月。
《雷场相思树》自从发表以后,销量就一日千里。第一个星期就卖出去了四十万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