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这一看。
他原本放松的坐姿瞬间绷紧了,手指甚至停在鼠标上顿了两秒。
屏幕上的配速曲线几乎是一条平直的直线!
从比赛开始到冲线,除了前两公里热身时配速稍慢,之后全程配速都稳定在每公里3分35秒左右。
哪怕到了30公里后,其他选手普遍降速的阶段,这条曲线也没有丝毫波动,既没提速也没降速,就这么稳稳地保持到了终点。
张教练可是退役的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后来又当了几年教练。他见过的选手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对配速的敏感度远超常人。
此刻,他盯着曲线看了半天,忍不住挑了挑眉,嘴里低声呢喃着:“有高手啊……这配速稳定性,可不是一般一级运动员能做到的。”
“一级运动员标准是两小时三十一分,这选手全程下来估计也就两小时二十九分左右。而且看这曲线,感觉他明显没尽全力,要是最后两公里咬咬牙冲极限,成绩还能再往上提个一两分钟,说不定能摸到国内顶尖那批人的门槛。”
呢喃着。
他忍不住心里犯起了嘀咕。
这次遂宁马拉松是专业程度不是太高的全民赛,也就邀请了几位本地和周边城市的专业选手。
每一个他都认识。
可是没一个有这水平的。
难道是哪个省队的选手,没跟主办方打招呼,偷偷来“刷成绩”或者“体验娱乐赛事”了?
带着疑惑,他点击鼠标调出了这位冲线选手的报名资料。
当屏幕上弹出选手照片和个人信息时,张教练的眼睛一下子睁大了,嘴里下意识冒出一句:“这谁啊?”
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普通的T恤,眉眼干净,看着就像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完全没有专业运动员那种长期训练留下的“精瘦感”和“锐利感”。
他接着往下看个人信息:姓名陈白榆,年龄二十四岁,职业填的是“自由职业”,报名时备注“业余爱好者”。
再看参赛经历那一栏,一片空白!
没有任何专业比赛记录,连本地举办的小型业余跑赛都没参加过。
“不是吧……”
张教练的呼吸都顿了一下,他赶紧切换页面,打开全国马拉松运动员数据库和业余跑者积分系统,输入“陈白榆”三个字搜索。
结果依旧是空白。
这意味着,这个叫陈白榆的年轻人,不仅不是专业选手,甚至连偶尔参加业余比赛的爱好者都算不上,完全就是个纯粹的“新手”。
想到这。
张教练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双手撑在桌子上,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的配速曲线和选手资料。
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外行看热闹,只会觉得他没破国内记录、离世界纪录差得远。虽然比普通人厉害,但是也不算多厉害。”
“可他们不知道,一个从来没受过专业训练,没经过系统的体能分配、呼吸调整、节奏控制训练的人,仅凭自己的身体基础素质和日常跑步经验,就能跑出这种全程稳定、几乎零波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