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七日,奉天。
深秋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尽,全新落成的“全国抗战救国委员会”大楼已透出勃勃生机。
这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政治中枢,墙体由奉天本地青石砌筑,屋顶采用传统歇山顶形制,却搭配了落地玻璃窗与钢筋混凝土梁柱,既显华夏文脉底蕴,又具现代工业气魄,恰如这个新生政权的精神内核——
守正创新,铁血自强!
会议室内,穹顶高悬的水晶吊灯折射出冷冽的光芒,北墙巨幅华夏地图上,辽东半岛至山东半岛的海岸线被红色铅笔勾勒出一道坚实弧线,那是《榆关策》规划的北方防御核心带。
长条形红木会议桌两侧,座椅摆放整齐,桌面上已备好茶水、文具及厚厚的议程文件。
上午八时五十分,委员们与参会人员陆续入场。
主席张汉钦身着戎装,步履沉稳,率先步入会场,于主位就坐。
副主席于右任、林森、李文澜、蔡鹤卿、李德邻依次入席;
常务委员蒋海宁、顾维钧、杨宇霆、张作相、沈钧儒、刘大钧、张公权、周学熙、蒋梦麟等人纷纷落座;
国民救国军高级将领于学忠、何柱国、董英斌等列席参会,全场肃然。
张汉钦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地图上华北与山东的区域,声音清晰有力:
“旅大光复,是民族雪耻之捷,更是统一救国之始。
日寇磨刀霍霍,南京苟延残喘,当此之际,整合华北、山东力量,构筑北方防线,已是刻不容缓。
今日会议,便敲定入关整编的具体方略,务必做到稳、准、快,为未来国战筑牢根基。
此次入关方案经国民救国军司令部反复研讨议定,下面请委员会秘书长王树瀚同志详细汇报。”
王树瀚起身致意,手持方案文件,声音沉稳洪亮:
“主席,各位委员、各位将领。
经军政部与情报总局核实,华北局势已呈‘众望归心’之势。
晋绥军徐永昌部、西北军傅荣河部等合计十万兵力,均已通过秘密渠道表达归附意愿;
山东韩复榘部八万余人,虽态度摇摆,但麾下孙荫亭等将领已明确表态,愿率四万余众阵前起义。
此乃天赐良机,若能顺势整合,我北方防线将从辽东延伸至胶东,形成完整的战略纵深。”
“但整合需分阶段推进,不可操之过急。”
王树瀚话锋一转,指向地图上两道预设箭头,
“第一阶段,以稳定华北为核心,进驻平津、保定等战略要地,震慑观望势力,为山东整编创造条件;
第二阶段,以机械化部队快速推进山东,配合起义部队拿下济南、青岛,完成北方整合闭环。
两阶段各投入五万兵力,均以甲种师为核心,配属整建制部队,确保战力充足。”
“关于指挥体系任命:
设立入关整编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