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万流归奉 (1/6)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民国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奉天城。

    秋日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奉天火车站哥特式钟楼的尖顶上。

    七点整,当沉重的铜钟敲响第一声,一列来自天津方向的专车喷吐着浓烟,缓缓驶入站台。

    这列挂着八节专用车厢的火车,载着首批受邀参加\"国民救国会议\"的华北教育界、工商界代表,历经十六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了这座正在书写历史的城市。

    平津著名报人陈敬轩提着沉重的皮箱,随着人流走下火车。

    他扶了扶金丝眼镜,镜片后的双眼因长途旅行而布满血丝,却难掩其中的好奇与审视。

    "此次国民救国会议,大会定于28日正式召开,而相关活动自20日起,便已陆续展开,包括专题座谈会、主题展览、实地参观调研等一系列配套安排。"

    "虽然行程紧凑,但还好将将赶上了,我一定要好好观察一番,看看这个‘新东北’到底是什么气象!"

    作为一名在《大公报》笔耕十余年的资深记者,他见证过直奉战争的硝烟,记录过易帜的复杂博弈,也目睹过南京政府的日渐腐化。

    此次北上,他带着三分期待、三分疑虑,还有四分知识分子特有的审慎。

    \"先生,请往这边走。\"

    一个清朗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陈敬轩抬头,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学生装、臂戴\"救国会议服务团\"标识的年轻男子正微笑着向他示意。

    年轻人约莫二十岁年纪,胸前的校徽显示他来自东北大学,举止得体,语气恭敬却不卑微。

    \"接待处设在前方五十米处,我们会协助您办理登记和住宿安排。\"

    学生边说边自然地接过陈敬轩手中的行李箱,

    \"旅途劳顿,我们已经备好了茶点。\"

    陈敬轩微微颔首,随着引导向前走去。月台上的景象让他这个见多识广的老报人也不禁暗自惊叹。

    巨幅标语从月台顶棚垂落,红底白字格外醒目:

    \"热烈欢迎各界代表共商国是\"

    \"统一救国,复兴华夏\"

    引导牌设计得清晰明了,分别指向\"平津代表团\"、\"西北代表团\"、\"华南代表团\"等不同区域。

    每个区域都设有接待桌,后面坐着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核验证件、发放材料。

    最让陈敬轩印象深刻的是维持秩序的士兵。

    这些东北边防军的宪兵,身着笔挺的灰蓝色军装,武装带上配着毛瑟手枪,站立如松,目光警惕却不凶悍。

    当有代表询问路线时,他们礼貌地指路,甚至还会帮忙提一下行李,与陈敬轩在南京、北平时所见军警的跋扈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当兵的,倒是训练有素。\"

    陈敬轩暗自思忖。

    在接待处,工作人员高效地核验了他的邀请函和身份证明,递给他一个牛皮纸文件袋: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tiexueshaoshuai0huaxiashanhecuntuburang/read/97/129.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