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不仅仅是打造一两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更是要承担起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产工业物联网产业链的历史责任。我们将以开放的姿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打通从底层芯片、关键元器件到上层应用、标准制定的所有环节……”
轮到颜旭上台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作为CEO兼首席科学家,是技术路线和日常运营的核心。他走到讲台前,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这里有许多曾经是旭日科技的供应商、客户,也有些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各位同仁,各位伙伴,”他的开场白很直接,没有寒暄,“过去,我们谈论‘旭日’,谈论的是‘琉璃’芯片的性能,是某个解决方案的性价比。今天,我们站在这里,谈论‘新旭日’,我们谈论的将是一个生态,一个体系,一条绕不开‘通天’标准,却能让我们自己的机器设备高效、安全对话的‘中国路径’。”
他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呈现出一张极其复杂的“工业物联网产业链图谱”。从最底层的硅材料、EDA软件,到核心的“琉璃”芯片、各类传感器、通信模组,再到中间的操作系统、工业云平台,直至顶层的智能工厂、智慧城市应用……图谱上,某些关键节点被醒目的红色标记,旁边标注着“通天集团市场份额超过70%”、“技术标准受制于人”、“供应链存在断供风险”。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产业地图,”颜旭的声音清晰而冷静,“这是我们的作战地图。上面的每一个红色标记,都是我们需要合力攻克的堡垒,需要填补的空白,需要实现‘去通天化’的阵地。”
他详细阐述了“新旭日”在其中的定位: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核心芯片和解决方案的公司,而是要成为这个未来国产产业链的“组织者”和“粘合剂”。通过技术开源、标准共建、联合研发、供应链协同等多种方式,将图谱上分散的、有时甚至是弱小的国内企业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合力。
“我们将率先开放‘琉璃’芯片架构的部分核心IP,”颜旭宣布,“并联合主要伙伴,共同制定基于‘琉璃’的工业物联网通信协议标准初稿。‘新旭日’愿意投入资源,与在座的传感器厂商共同定义下一代智能传感器的接口规范,与软件企业共同优化底层驱动和开发工具……”
台下出现了细微的骚动。开放核心IP?共同制定标准?这意味着“新旭日”在主动让渡部分短期利益,换取整个生态的快速形成和壮大。一些大型企业的代表面露沉思,权衡着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更多中小企业的代表则眼中放光,看到了依附于一个新平台崛起的机会。
会议结束后,颜旭和马国华并肩走在研发大厦空旷的走廊里。巨大的玻璃幕墙外,是冬日萧瑟的园区景象,但室内灯火通明,预示着不眠的研发之夜即将开始。
“颜总,这副担子不轻啊。”马国华停下脚步,看着窗外,语气平和,“要协调这么多利益主体,平衡市场竞争与战略协作,比单纯的技术研发要复杂得多。”
“我明白,马董。”颜旭点点头,“这就像下一盘立体围棋,不再是黑白子的简单厮杀,而是要构建势,经营一片活棋,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产业根据地。”
他们走进颜旭的新办公室。这里的陈设比过去简洁了许多,但一面巨大的白板墙上,已经画满了刚才展示过的产业链图谱,旁边还有密密麻麻的注释和连线。颜旭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记号笔,在几个关键节点上画了圈。
“苏明远和通天集团,”颜旭像是在对马国华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他们现在或许还在盯着我们芯片的每一次流片数据,盯着我们下一个季度的财报。但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我们掀起的,已经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了。”
他的目光落在图谱上那些纵横交错的连线上,仿佛看到了未来无数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标准制定会议上的激烈争论,专利池的构建与反制,供应链的精准扶持与风险隔离,乃至国际论坛上关于技术路线的话语权争夺……
“个人恩怨,到此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