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巧妙地将“大基金”可能的介入,描绘成“行政力量扭曲市场公平竞争”、“以国家资本扶持特定企业,破坏创新生态”。文章暗示,旭日科技的困境本是市场自然淘汰的结果,若借助非市场力量起死回生,是对全球自由贸易精神的背离。
苏明远在内部高层视频会议上,对着屏幕那头总部的同僚们,声音平静却带着刺骨的寒意:“各位,游戏升级了。我们之前的对手,是一家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本土企业。而现在,”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我们是在和一个国家的影子下棋。”
他指示法务和公关团队:“收集所有相关报道和评论,准备材料。我们要让这场商业竞争,上升到国际经贸规则和产业政策的讨论层面。要让所有人都看到,谁才是市场规则的真正守护者。”他将商业竞争巧妙地引导向更复杂、更敏感的领域,试图为颜旭和“旭日”套上一副无形的枷锁。
在焦灼的等待中,“大基金”的投资意向书,终于摆在了颜旭的办公桌上。
厚厚的文件,承载着生存的希望。颜旭几乎是屏着呼吸翻开。资金额度远超他的预期,足以覆盖所有债务,并为“琉璃”项目的二次流片注入充沛的血液。条件优厚,利率几乎贴着政策底线。
然而,当他翻到“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部分时,手指停顿了。白纸黑字,明确要求:基金方面需持有绝对控股权,占据董事会多数席位,并指派董事长。
这意味着,颜旭,这个公司的创始人、灵魂人物,将彻底失去对“旭日科技”的控制权。他呕心沥血创立的企业,将不再姓“颜”。他视若生命的孩子,要改换门庭。
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再次拿起那架紫檀木算盘,指尖拂过光滑的算珠。这一次,他脑海中翻腾的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得失、估值高低。算盘在这里失声了,它无法计算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置换,无法量化个人荣誉与产业存亡的轻重。
他想起不久前,去探望已退居二线的导师赵振业。老人坐在藤椅上,泡着功夫茶,慢悠悠地说:“小旭啊,企业做小了,是自己的;做大了,是员工的;做到关乎行业命脉时,就是国家的。个人得失是小局,产业存亡是大局。这个道理,很多人一辈子都算不明白。”
当时他听着,虽觉有理,却总觉得隔了一层。此刻,面对着这份意向书,赵老师的话如同洪钟大吕,在他心中轰然回响。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血肉模糊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是紧紧抓住“我的公司”不放,带着它可能一起坠入深渊?还是放手,让它融入更大的洪流,换取活下去、甚至引领一个产业突围的机会?
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创业初期在车库熬夜的画面,闪过林浩天当年充满激情的眼神,闪过无数员工加班加点时疲惫却充满希望的脸庞……最终,画面定格在韩主任那双深潭般的眼睛,和那句“坚持住”。
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或许真的该落幕了。他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仿佛要将半生的执念都随这口气呼出体外。然后,他拿起笔,在意向书的最后一页,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轻微却决绝,如同一个时代的注脚。
“大基金”到访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暗流在资本与政治的深海下剧烈涌动。最先感知到压力变化的是南华资本。那位之前几乎要派人进驻旭日科技财务部的副总裁王健,再次致电颜旭时,语气里带着几乎能拧出水的“诚意”。
“颜总,哎呀,真是柳暗花明啊!”王健的声音透过电话线传来,热情得有些失真,“我们内部重新评估了旭日科技的基本面,尤其是‘琉璃’项目的长期价值。之前沟通中可能有些急躁,完全是市场波动下的正常风险控制流程嘛。您看,债务展期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坐下来好好谈,条件嘛,一切好商量……”
颜旭握着话筒,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站在公寓狭小的客厅里(为了节省开支,他已从公司附近的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