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
窗外飘起了雪花,这是北京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颜旭站在窗前,看着雪花在路灯下飞舞。他知道,这场审查风波不仅考验着企业的生存能力,更考验着每个人的信念。
当他终于躺下休息时,手机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认输吧,你斗不过的。“颜旭删掉短信,关掉手机。在黑暗中,他对自己说:“还没有结束。“
北京冬夜的寒风中,陈瑾瑜裹紧米色风衣,快步穿过国家发改委大院。她手中紧握着公文包,里面装着一份刚刚完成的内参报告。办公楼里暖气很足,她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
“瑾瑜,这么晚还来加班?“门卫老张熟稔地打着招呼。
“有个急件要处理。“她勉强笑了笑,刷卡走进电梯。
办公室的灯光苍白冰冷。陈瑾瑜打开电脑,屏幕上同时显示着两份文件:左边是通天标准的架构图,右边是旭日科技的技术说明。作为产业政策司的处长,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当前局势的微妙。
电话响起,是她在工信部的老同学:“瑾瑜,听说你要写关于工业标准的内参?这个时候......是不是再考虑一下?“
她轻轻转动手中的钢笔:“我只是在做分内的工作。“
“但通天集团那边......“
“真相不应该被立场掩盖。“她打断对方,挂断电话。
接下来的三天,陈瑾瑜开始了极其谨慎的调研。
她首先拜访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退休老教授。在老教授堆满书籍的客厅里,老人颤巍巍地打开一个铁皮盒子,里面是发黄的手稿。
“小陈啊,你看这里。“老教授指着三十年前的笔记,“当时我们就提出要发展自主标准,可惜......“
随后,她约见了多位使用过两家产品的企业代表。在首钢集团的轧钢车间里,一位老师傅指着正在运行的设备说:“通天的标准花架子多,旭日的东西更实在。“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某军工研究所。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技术负责人向她展示了测试数据:“在极端环境下,自主协议的稳定性比国际标准高出25%。“
每晚回到办公室,陈瑾瑜都会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归档。她知道,这份内参必须做到每一个数据都有据可查,每一个结论都经得起推敲。
周五傍晚,她终于完成初稿。
就在这时,司长推门而入:“瑾瑜,听说你在调研工业标准的事?“
“是的,司长。“
“有个情况你要知道,“司长压低声音,“上面有位领导对通天集团很认可。“
陈瑾瑜平静地合上笔记本电脑:“我会确保报告的客观性。“
当晚,她接到一个陌生来电:“陈处长,听说您儿子在人大附中读高三?真是优秀的孩子。“
她猛地握紧手机:“你想说什么?“
“只是提醒您,做人要懂得审时度势。“
电话挂断后,陈瑾瑜在办公室里呆坐了很久。窗外,城市的灯火明明灭灭,像极了人心。
周末,她约颜旭在颐和园见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